贺岁片 —透过热闹看门道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赵清华
旧时我国的梨园有个传统,每逢岁末,必会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都是与春节关联的吉祥喜闹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演出目的就是感谢观众多年的厚爱,而且当天演出全场免费。
如今,戏曲已变得稀有,贺岁戏曲更是少有听闻,而它的地位早在20世纪末被贺岁片所取代。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香港,每年岁末,演艺圈明星都会自发聚集到一起,将“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热闹喜气的影片献给观众,目的就是为了在岁末寻求一种欢乐、轻松的气氛,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添节日的喜气。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内地的影片。21世纪初,贺岁片在大陆迅速流行起来。
随着电影贺岁档开启,新上映的影片成了观众热议的话题,今年的电影贺岁档历时3个月,近50部电影扎堆上映,各路人马有了“搏杀”动力。
“一剧两星”新政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沿袭多年的“开年大戏”概念因此变成了“跨年大戏”,在此之前开播,便可四星组盘,大制作电视剧纷纷搭上末班车,却也促成了史上最惨烈的跨年档。
在电影圈和电视圈,贺岁档已经争得“面红耳赤”,不容忽视的是,今年的贺岁档竞争又加入了音乐圈。从2014年底到本月初,音乐界更是难得一见地聚集了近十年来的最强发唱片阵容,不仅蔡依林、莫文蔚、小S、杨丞琳已经正式开始“鏖战”,周杰伦、林俊杰等也加入其中,甚至连张学友、张信哲这样的超资深歌手都不放过这个新年,让这场唱片贺岁档格外有看头。
贺岁档电影,从来都不缺华丽丽的炫影,不缺光彩夺目的一线明星,同时也成为诸多时装品牌争相热捧的时尚秀场。电影植入式广告一直备受诟病,但若契合度高,又赶上票房大卖,也不失为擦亮品牌的一个必胜绝招。今年的贺岁档,去电影院欣赏影片的同时,不妨顺势观赏时装秀和品牌展,掌握下一年的时尚潮流。
万达老板王健林曾预测,今年的票房逆经济风向而动,继续高速飙升,300亿不成问题。每逢年底都会迎来大丰收的贺岁档,在2014年却显得如此疲软、低沉,甚至还比不上风光的十一档。吴宇森的《太平轮》、姜文的《一步之遥》票房与口碑双双走低,霸气全无。最终2014年中国影市以296亿的票房总成绩正式收官,竟没能过300亿!
贺岁片遭冷落,是观众太任性?对电影太挑剔?还是导演太任性?观众看不懂?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归结这个问题:我们的贺岁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今天的贺岁片为何难博观众一笑,一是因为幽默不给力,二是温暖太淡漠。说到底,都是商业炒作惹的祸,只能流于空洞的狂欢,一地鸡毛之后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冷漠。这也使得,这个冬天的电影市场有点冷。
对于贺岁片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不反对贺岁片的‘炒作’,因为这是它必经的一个过程。”而就贺岁片的发展,他的观点是中庸,避免两个极端,拒绝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也避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坚守原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利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才能让文化作品活起来。”
很多烂片在叫骂声中收获了高票房,很多爆冷的电影在若干年之后成了影片制作人竞相学习的范本,这也证明了一时的市场反应:或热或冷不足以反映一个影视作品的优劣。贺岁片唯有放弃盲从跟风,尊重文化艺术规律,秉承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才能取得市场与口碑双赢并经得起时间检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