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车务段红花站助理值班员孙建设:
27年的辗转上班路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47岁的孙建设是济南铁路局临沂车务段红花站一名普通的助理值班员,工作27年来,因工作需要他辗转于临沂地区多个火车站。因为家住在安徽萧县黄口镇前楼村,27年来,每次上班下班对孙建设来说都像是一次短暂的旅行。
文/本报记者 沈振 片/本报通讯员 孙佃建
●1987-2002年间 每次上班要横跨三省五市 辗转300公里10个小时
  1987年,27岁的孙建设从父亲那里接过了铁路工作的接力棒,成为平邑车务段太来庄站一名普通的助理值班员。
  因为家住在安徽省萧县黄口镇前楼村,因此,被安排到太来庄站的孙建设,每次上班都要横跨安徽宿州、江苏徐州、山东枣庄、济宁以及临沂等三省五市。
  从萧县到临沂费县直线距离仅为150公里,因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每次孙建设上班都要经徐州绕道兖州,才能到达费县,这一趟要多走150公里。“我每次上班火车、汽车都少不了,像一次短途旅行。”孙建设说到现在,他依然能记清自己第一次上班倒车的过程。
  那时,无论春夏秋冬,孙建设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床。他先要步行半小时到达黄口火车站,等着坐上开往徐州的火车;40分钟的火车车程后,孙建设要在徐州火车站等上半个小时左右,才会有到兖州的火车,从徐州到兖州需要2个小时。到兖州后,因没有火车到费县,孙建设便要改乘2个小时的汽车,之后从费县转半个小时的车再到太来庄。
  下午3点左右,在辗转300公里的奔波后,孙建设才能赶到工作的太来庄站。休息2个小时后,下午6点就要开始连续多天的上班生活。孙建设说,“一次上班都要7小时之多,刚开始感觉太远了。”
  1997年9月,在太来庄车站工作10年的孙建设被调到了距离太来庄10公里之外的南季家疃站,依然走着他的“短途旅行”。
●2002-2007年间 两次调动 从离家近了约100公里 到再辗转9小时在上班路上
  在走了15年的“短途旅行”后,孙建设的上班之路终于有了变化。2002年12月,孙建设由南季家疃站调到了位于曲阜市东8公里的南陶洛站,成为一名连接员。
  “刚调过来的时候,我想终于可以离家近点了。”孙建设说。
  调到南陶洛站后,孙建设的通勤之路较之前终于有了变化,他不再需要从兖州坐上2个小时的汽车到费县转车。之后在南陶洛站,孙建设每周仍需要每天很早就从家里出发,走上半个小时,坐火车到徐州转车,再到兖州转汽车。虽然上班的路程变近了,但孙建设依然需要每次上下班来回奔波460公里。“虽然只近了不到100公里,但还是离家近了。”在孙建设眼里,离家只要近点,他心里便踏实点。
  在南陶洛站工作2年后,2005年1月,孙建设被调到了临沂车务段下辖的临沂南站。调到临沂南站后,因为交通不便,他回家的路途变得更加曲折。因为当时没有从徐州直达临沂的火车,孙建设需要从兖州转车,到临沂后再坐汽车到临沂南,这段上班路途长360公里,孙建设需要走近9个小时。
  刚得知被调到临沂南站时,孙建设心里并不是非常乐意。“在南陶洛,回家还是比较顺的,到临沂南又要多跑100多公里。”孙建设虽然心里并不舒服,但他了解这就是工作,干了就必须干好。“反正也跑了那么多年,多跑点也没什么。”就这样,孙建设在临沂南站一干又是两年。

●2007年至今 错失调回家乡的机会 骑7年自行车到新沂坐车回家
  2008年,原隶属于济南铁路局的徐州铁路办事处划归上海铁路局,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因工作原因,在济南铁路局内部有许多像孙建设这种家在徐州附近,但工作在山东地区,上下班需要长途跋涉的职工。在正式划归之前的2007年,为了方便职工工作,济南铁路局对管内这种情况的员工进行了一次人员调整。孙建设面前有了一次调动工作的机会。
  “当时就是按照意愿,户口在徐州地区的,却在山东其他地方工作的,可以申请跟徐州办事处一起回去;或者是户口是山东的,却在徐州地区工作,也可以申请调回山东。”济南铁路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忆称。
  政策刚出来时,孙建设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回家工作,而不用这样每周跑通勤了。然而,正在孙建设高兴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的户口在工作之初已经迁到临沂。“当时的确很郁闷,这样一次机会却错失了。”孙建设说。
  在错失了这次机会后,单位上为了让孙建设减少路上的奔波,2007年4月,孙建设从临沂南站调到了红花站,这里距离新沂市约10公里,从新沂有直达萧县的火车。从此,他不用再花费一天的时间在路上了。
  红花站是胶新线上的四等小站,位于临沂市郯城向南205国道20公里处。在去红花站的路上,同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以前这里全是土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在车子行驶约5公里后,便进入一段由石子铺成的乡村小道,路面坑坑洼洼,十分颠簸。“以前这车根本开不进来。”司机师傅向记者抱怨没有修路前,来这里是多么困难。
  因为交通不便,红花站的职工上下班都需要自备交通工具,有的开着三轮车,有的开车,还有的骑自行车。孙建设每次回家,都需要先赶到新沂,车站到新沂这段十多公里的路程,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便是他的代步工具,这一骑就是7年。
  想起第一天来红花站上班的情景,他至今难忘。“我第一次来这儿,是花了10块钱搭三轮车过来,然后从村外走进来的。”孙建设大笑起来。“那天下着雨。”因为是第一次来,孙建设记得很清楚,他从临沂坐汽车到红花村下车后,发现并没有去车站的车,带着行李的孙建设只好花了10块钱从红花村搭了一辆三轮车。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在走了几公里后,司机便让他下车,告诉他剩下的一段路只能步行。“全是泥坑,确实开不进去。”无奈孙建设只能背着行李趟着泥水走到车站。
  上了几天班,休班的孙建设跑到城里,买了一辆自行车。因为家住安徽萧县黄口镇,所以每次下班他需要先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到新沂火车站,然后放下自行车转坐火车回家。7年间,因为骑车非常仔细,至今孙建设没有骑坏那辆自行车。
  “现在虽然仍需要转车,但路比我之前回家顺畅多了。”孙建设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