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社会学家为您揭开贺岁片里的秘密
我们到底需要啥样的贺岁片?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万达老板王健林曾预测,今年的票房逆经济风向而动,继续高速飙升,300亿不成问题。每逢年底都会迎来大丰收的贺岁档,在2014年却显得如此疲软、低沉,甚至还比不上风光的十一档。吴宇森的《太平轮》、姜文的《一步之遥》票房与口碑双双走低,霸气全无。最终2014年中国影市以296亿的票房总成绩正式收官,竟没能过300亿!
  贺岁片遭冷落,是观众太任性?对电影太挑剔?还是导演太任性?观众看不懂?总之,可以这样归结为“我们的贺岁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这个问题,对此,记者联系到包括知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内的多位业内专家,让他们用多年的贺岁文化研究经验和感悟,为您揭开贺岁片里的那些秘密。
  本报记者 赵清华

不幽默不温暖
怎能博观众一笑?

  贺岁影片最早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香港,每年岁末,香港演艺圈明星都会自发聚集到一起,将“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热闹喜气的影片献给观众,目的就是为了在岁末寻求一种欢乐、轻松的气氛,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添节日的喜气。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内地的影片。
  由此,大众普遍认为,贺岁片就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采访中,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告诉记者,在演艺界所说“贺岁”实际传承的是西方的贺岁理念,他们把贺岁片归纳于“类型说、档期说、模糊说”三种类型。
  所谓类型说,即认为“贺岁片是一种喜剧类型片”;所谓档期说,即认为“贺岁片就是所有在新年前后放映的片子的统称。”没有人规定贺岁档该上什么片,贺岁片也只是一个档期上的概念;所谓模糊说,即既不完全赞成类型说,也不完全赞成档期说,也没有明确提出自己观点,而是更注重时间性和娱乐性,似乎把在春节前后推出的娱乐性作品统称为“贺岁作品”,不注重贺岁内涵、忽略传统民俗理念、以自我为中心靠炒作追求商业效益。
  三个学说,三种方向:一侧重“喜剧”、一侧重“放映时间”、一侧重“娱乐”,而这三种方向却都能为观众所认可。
  艾君说,“贺岁片是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主题以喜庆吉祥为主、内容与过年有关,目的是寻求欢乐和放松的娱乐性电影或电视片。”
  今天的贺岁片为何难博观众一笑,一是因为幽默不给力,二是温暖太淡漠。既不幽默更不温暖的贺岁片,只能流于空洞的狂欢,一地鸡毛之后剩下的只有空虚和冷漠。对于电影市场来说,这个冬天有点冷。
贺岁片越来越偏离本意,
与平日电影无异

  关于2014年贺岁片生意惨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贺岁片的表现差劲拖累了大盘,有人猜测是电商9.9低价给闹的,也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去年12月份出台的国产电影保护政策,进口大片在贺岁档中出局,但国产电影因难以独撑大局,从而导致贺岁片走入低迷,最后得出观众需求不足才是真正原因的结论。
  在这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玄机?对于这个问题,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贺岁片本应该满足三个标准。”艾君告诉记者,一是主题以喜庆吉祥为主,为节日里图个吉利;二是内容与过年有关;三是目的主要是酬谢观众厚爱。
  贺岁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文化品牌,但当今存在很多贺岁影片不考虑民俗性、民族性、乡土文化的存在规律,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
  如今许多影片因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而炒作贺岁档,通过挑逗观众心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吸引观众眼球,只顾打出“贺岁”的牌子,并不具备贺岁的品质。所以,这样的时代怎能长久?
  “‘炒作’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但在‘炒作’到顶峰之后,便会被人慢慢识破。”艾君说,贺岁片眼下已陷入低迷,原因就在于观众已经厌倦了这种模式。当贺岁片变得越来越偏离本意,而变得与平日里的电影无异时,看客们对它的热度便开始下降了。
  另外,青年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80后、90后现已逐渐成为电影电视的主流受众,伴随他们阅历的增长,“入门级”的电影越发变得没有诱惑力。
深挖传统贺岁文化
贺岁片才会有模有样

  存在即合理,商家炒作贺岁片虽有诸多不利,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必然结果。艾君分析说,商家“炒作”贺岁片也会有好处,它可以把影视市场搞活,“做起来了,再规范。”文化市场相对抽象,目前阶段法律还难以起到完全精准的规范,所以需要全民利用民族理念来审视众多贺岁片。
  “贺岁片变冷之际,也是导演对影片冷静思考之时。”这个阶段过后贺岁片继续进入平稳阶段,“到时候它就会像过春节,家人都回家团圆一样,贺岁片就是为贺岁文化而制作的影片。不是‘炒作’,只是正常。”
  再谈炒作“贺岁”不能肆意,打牌子不可不顾品质,应该着重挖掘我国传统贺岁文化。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是发展贺岁文化事业必须坚守的艺术规律。真正做到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去理解、去创作贺岁作品,它的内容和故事紧贴贺新年、喜庆吉祥,便可将贺岁片做得有模有样了。
  艾君向记者坦言,“我不反对贺岁片的‘炒作’,因为这是它必经的一个过程。”而就贺岁片的发展,他的观点是中庸,避免两个极端,拒绝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也避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坚守原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利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才能让文化作品活起来。”
  很多烂片在叫骂声中收获了高票房,很多爆冷的电影在若干年之后成了影片制作人竞相学习的范本,这也证明了一时的市场反应:或热或冷不足以反映一个影视作品的优劣。贺岁片唯有放弃盲从跟风,尊重文化艺术规律,秉承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才能取得市场与口碑双赢、并经得起时间检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贺岁文化产品并非只有贺岁片,为何贺岁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采访中,包括艾君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认为,均是炒作造成的。那为何偏偏炒作它?炒点多才是根本!
  众所周知,贺岁片之贺岁电影尤为商家炒作所热衷,首先缘其传播特性。传播速度及时、直观,“宣传片做得比整片好看”已成为多数影视作品“通病”,前期宣传做到位,做好炒作对提高票房功不可没。
  明星艺人本来就是镁光灯下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观众关注的核心,“贺岁片除了看故事,也是看人。”所以拥有丰富的艺人的贺岁片,比起贺年卡、贺岁书、贺岁唱片显得更有吸引力。“其实,娱乐性是贺岁片吸引商家炒作的重要原因。”艾君说,就消费观念而言,观众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更有意思,有乐趣”也是贺岁片被商家看中的一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