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第三届“最美济宁人”颁奖典礼举行
掌声阵阵,为凡人善举喝彩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宁1月18日讯 为善而歌,为好人喝彩。16日下午,由齐鲁晚报·今日运河主办、济宁圣华驾校独家赞助的第三届“最美济宁人”评选活动颁奖典礼隆重举行。获奖代表走上颁奖台,接受众人的掌声与敬意。  
  16日下午2点30分,在圣地酒店多功能厅,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济宁好人的故事一次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行医35年积攒1880张欠条却从不索要欠款的泗水乡医刘庆民、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草根所长”焦建新、悉心照料唤醒植物人丈夫的好妻子李彬、16年累计献血近13万毫升的魏广志、捡拾4.8万巨款义还失主的出租车司机王茂松……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当获奖者或代表走上台领奖时,现场一次次响起掌声,这是向好人的崇高敬意。
  齐鲁晚报《今日运河》主编宋国庆介绍,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让爱心热潮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齐鲁晚报·今日运河已成功举办三届“最美济宁人”评选和表彰活动。在第三届“最美济宁人”评选活动中,通过对2014年报道的凡人善举梳理、回访,从中初选出22名候选人。经专家、道德模范和市民代表共同评选,最终确定刘庆民、焦建新、曹务泗等获得“最美济宁人”殊荣。宋国庆说,作为山东省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媒体,《齐鲁晚报》将宣传好“最美济宁人”的事迹,一如既往地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

  当人们还沉浸在诚信夫妻带来的感动时,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好的哥王茂松登上了舞台,台下立刻一片掌声。接过少先队员敬献的鲜花,他还有些紧张,手不知怎么放才好。几天前,当得知自己获得“最美济宁人”的殊荣时,那晚他失眠了。其实他开出租车已12年,捡过的东西更是无数。一次拾金不昧不难,难的是每日面对诱惑毫不心动。 
  焦建新在农村当了17年警察,每天办理的案子就是这家丢了羊,那家少了鸡。作为一名“草根所长”,他用自己的行动,为百姓保驾护航,也诉说着执着和担当。坚守大山35年的乡医刘庆民获得本届“最美济宁人”年度特别奖,他说大山里不能没医生,只要能干一天,就会坚持一天。。至于1880张欠条,这不重要。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宋晨很庆幸自己能来参加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对她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捡到钱物,在生活中都会碰到,但发生在我们身上时,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好的哥王茂松的做法。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把一件事坚持做下来,就是榜样,指引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宋晨说。 
  当好乡医刘庆民走下领奖台,第三届“最美济宁人”颁奖典礼落幕了。好人常在,除了获奖者,现场最激动的莫过于大学生们,你帮我和诚信夫妻拍照,我帮你跟刘庆民合影,他们要把这些故事和感动留在相机里,更重要的是留在脑海里,让他们带来的感动流淌在心里。 

 现场花絮 
“献血哥”魏广志 领奖不误去献血
  2点半颁奖典礼正式开始,可还没到1点半,“献血哥”魏广志就已到达颁奖地点。站在多功能厅外,开朗他和周围人攀谈着。魏广志告诉记者,来参加颁奖典礼前,自己还去血站献了血。 
  无偿献血16年,全身换血25次,魏广志是实实在在的“献血哥”。不光自己献血,他还带动身边很多亲朋一起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每月献血两次,一年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献血这条道路上,魏广志走的很坚定。“只要能挽救生命,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颁奖典礼现场,当主持人询问是什么力量让他一直坚持时,简单的一句话,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因为上午刚献了血,魏广志挽起的左胳膊上还贴着医用胶带。“每次有人要用我的血液时,都会有短信通知,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感到既激动又自豪。”魏广志说,自己献出的血液拯救他人生命所带来的成就感,是自己一直坚持那么久的动力。
  除了自己献血,魏广志还积极带动身边亲朋走上献血的道路。领奖台上,魏广志还不忘号召现场的观众和嘉宾一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小小的举动就能挽救别人的生命,何乐而不为呢?”魏广志早已经把无偿献血当做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年轻消防战士 感受人间大爱
  看到一幕幕人间大爱,端坐在台下的济宁消防战士们送上阵阵热烈的掌声。统一的橄榄绿、整齐的坐姿……会场中,他们显得格外特别。 
  当看到三孔中队的战友们坚持负重徒步巡逻,创造了32年三孔景区无古建筑火灾的历史,荣获本届“最美济宁人”称号时,台下的他们面露激动与骄傲,恨不得立马站起来敬礼,向战友致敬。当看到失去儿子的诚信夫妻,四处打工替子还债时,年轻战士们眼角泛起泪花,或许是联想到自己远方的父母,他们卸下坚强的外表,流露出柔软一面。 
  “来到现场的多是20岁左右的新兵,都很年轻,不谙世事。”济宁公安消防支队同济中队的战士范林说,新兵们多是外地人。当他们看到济宁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这么多大善之举,会对济宁的人情风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要守卫的这方土地有更深的情感。 
  来自潍坊的一位新兵告诉记者,虽然他来到济宁已有半年时间,但总是待在部队里训练,对济宁的人情世故接触并不多。通过这次机会,看到这么多温情的济宁故事,他真切感受到孔孟之乡的大爱,能够为这方土地守护安宁,他觉得很是骄傲。 

现场观众收获了太多感动
  颁奖现场,主持人将观众带入到第一个感人的故事中。邹城城前镇前标村的孙祥存夫妇,12年来为替亡子偿还去世前欠下的18万元债务,做矿工、打短工,甚至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找工作…… 
  60多岁的老夫妻,一大早从邹城赶来。当老两口相互搀扶着走上主席台时,掌声经久不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再苦也得讲诚信,只要有口气,就得把钱还清。”这句话从孙祥存夫妇口中说出后,教人们读懂了“诚信”二字的分量。
  来自济宁汽车总站三位姑娘,看完视频后,眼泪止不住地流。“看到他们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这个年龄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却要历尽艰辛为去世的儿子还债,除了感动还多了一份敬重。”济宁汽车总站检票员马琳说。
  “去爱身边的人。”看完刘桂香照顾瘫痪公公的视频,在校大学生孟秀秀感受颇深地说。虽然读大二的她,在父母的呵护下从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但她对“爱”却有着独到的见解。“每天都被‘爱’包围着,以为是理所应当,但我们要学会感恩,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孟秀秀说,就像刘桂香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对家人不离不弃。 
  当听说援疆律师郑茂冉是专程从新疆坐飞机赶来时,观众们沸腾了。援疆很顺利,帮助了很多人。可他却坦言亏欠妻子很多,以至于她分娩都不在身边。

  在第三届“最美济宁人”颁奖典礼上,为亡子还债的孙祥存夫妇、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李彬、背着公公打工的刘桂香等依次登台。不少现场观众在倾听他们的故事时,都忍不住潸然泪下。活动虽已结束,但这些感人的事迹,却让人心久久不能平静。 

善举贵在坚持,获赞许
真情传递大爱,催人泪
  观众被感人的事迹感动落泪。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版稿件采写 新闻中心全体记者
  ◤济宁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孙作利(左一)给三孔中队战士颁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