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破茧“万物生”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本报记者 李德领
菏泽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穷。虽穷,但潜力大。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特定的环境,孕育出菏泽人淳朴、俭约、质直、礼让的民风。
这种民风在清朝就已延续开来,《曹州府志·风俗》中记载:“曹郡风俗,士廉而朴,不习进趋;民质而淳,不善盖藏。四民之业,农居六七,贾居二三。”
老园丁费劲开辟了一个园子,满怀希望花草树种,等候着我们去培育,期待着有一天参天大树从这里长出。
期待她“东风破”、“万物生”……
菏泽人骨子里懂得包容。
说到包容,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菏泽就像春江里的鸭子一样,最先感知江水的冷暖,自然也懂得包容之道。外人写菏泽,往往会将“菏”写成荷花的荷,这时菏泽人并不生气,反而会很有礼貌地说,不好意思,你写错了,不是荷花的荷,应是这个菏。
菏泽是戏曲之乡,素有“书山曲海”之誉,凡有人聚集处,皆可听到戏曲声,或山东梆子、或两夹弦、或大平调、或枣梆、或坠子书、或山东琴书,曲罢,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在赵王河畔新天地公园内,每当夜幕降临,还都能听到地道的京剧,闭上眼睛,韵味憨厚的京剧盈满双耳。在地方戏较多的菏泽,京剧还能占有一席之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多元化就这样凸显出来。
这就是菏泽,沉静的力量之中透着一股生命力,一路流淌。
常常听人提起,只要把车停在城区府东街,下一道程序保准是去洗车房,并非因为车脏,而是鸟屎的缘故。
府东街两旁的法桐苍劲有力,枝繁叶茂,自然被鸟儿钟情,在叶茂处甚至隐约能听到“啪啪”的鸟屎落地的声音。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车停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府东街有个叫做府东名吃的地方。
黑窝窝、黑糊糊等,特定的饭食曾是菏泽的饮食习俗,而如今被更多的地方名吃代替,如有远客到来,羊肉汤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故事都从一碗羊肉汤说起。倘若再吃些郓城壮馍,亦或曹县烧牛肉、黄安驴肉都是极好的。
说起饮食,菏泽特有的“清起来饭”、“晌午饭”、“喝汤”一日三餐一直流传至今。菏泽人好客,自有待客之道,走亲访友多是上午去下午回,主家设午宴招待。如若谁家做了好饭,通常会赠于邻居或本家,以示敦睦之情。菏泽人的厚道也这样一直延续着。
菏泽人即使走得再远,“菏普”仍会挥之不去。常把声母“sh”都发成“f”,由此创造出了只有菏泽人才能听懂的“喝肥”、“佛话”、“费觉”等词汇,初来菏泽的外地人有时还真不适应。
说起不适应,菏泽特有的一些词汇更让人难以琢磨,像“抓”、“呗了”、“咧”等,如果不明白什么意思,还真会闹笑话。上大学那会,宿舍一哥们在上铺睡,牡丹区人,某晚洗完脚坐在床上,脚往下耷拉着,下铺的伙计有点不愿意了,随说别这样耷拉着脚,上铺哥们说了一句“脚洗呗了”,下铺哥们是嘉祥人,听了有写生气,“还洗白了,看脚黑的。”就这事,就成了我们宿舍的笑谈。
这些外地人听不懂的词汇,对于菏泽人来说,尤其在外地,这些词听起来都亲切,用菏泽惯有的词叫—“都管”。
这里是夏商圣地、文明之始,“一都四乡”让菏泽朴实中释放着无穷魅力。
菏泽的包容在艺术节上得以体现,艺术节是多元化、国际化的,也要有很强的本土元素。菏泽号称“一都四乡”,然在前两届中唯独缺少武术元素。菏泽人民自己的节日怎能没有武术,于是谏言者、写信者、传话者比比皆是,终在第三届中国菏泽艺术节上有了武术元素。
其实,大可有我办我的艺术节,你爱看不看。但菏泽人就喜欢纳谏,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既然要办成人民的节日,就要听取大众的意见。
文化需要载体,艺术需要舞台。
菏泽人又开始广纳民意了,之后,菏泽大剧院、演武楼、图书馆等场馆相继建成,要将文化真正“种”下来,就要给它一个阵地。菏泽人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也会明白,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这个道理。
随着对文化事业的重视,菏泽的文化娱乐活动如雨后春笋,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也层出不穷。
你很难想象,在菏泽能听到加拿大爵士乐大师亚尼克·瑞约四重奏的演出,就如同中国选手能够夺得网球大满贯一样,但菏泽已经做到。像阿根廷塞巴斯蒂安魔术表演、“英雄传说”世界搏击王者争霸赛等高规格的比赛都在菏泽举行。
人无精神不立,城市也是这样。
2014年初,菏泽市委宣传部就在全社会广泛征集新时期“菏泽精神”,之后,又召开多次座谈会,最终确定为“崇文尚德、务实图强”。
简短的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新时期的菏泽精神,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道德;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谋求强盛。她的生命力就在于群众性,更多的人就在我们身边践行着菏泽精神。
随后,菏泽社会理论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青年、文艺界等分别对新时期“菏泽精神”进行解读,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菏泽是武术之乡,菏泽人仗义、豪爽,且坊间有水浒108将,72在郓城之说,是否加上“义”或者“武”会更好些。
山东人都知道,菏泽是山东最穷的地市。
菏泽的城市建设一直比较落后,每到雨季,大街小巷都会被积水所淹,坊间就有了“谁说菏泽没有海”、“爱她就带她来菏泽看海”的戏言。青年路和丹阳路就经常成为海洋,搁在路的两旁,中间是一条深深的河流,一句“有船吗”道出了多少人的无奈。虽每次雨季后都会提出相应对策,但“海”好像很喜欢菏泽,也为弥补那些因看到菏泽两字就以为菏泽有水的人的遗憾。
菏泽穷,甚至于连浪漫的场所都显得寥若晨星,天香公园、环城公园等,像大集市一样,人来人往,的确不是浪漫之地。若去饭店来个烛光晚餐,刚要进入浪漫时刻,忽然看到一熟人,免不了寒暄一番,再碰一熟人,再寒暄一番,之后就成朋友聚餐了。菏泽人的热情是从“娘胎”里就有的。
到了周末,收拾家务,买菜做饭,看孩子,陪家人,即便洗洗睡了,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在菏泽人心中,这是一种叫做踏实的日子。
菏泽人懂得宽容,不是因为怯懦,因为我们明白宽容是美德,美德就没错。两个人吵架,隔不过三天两人保准会和好。三五人建个小群,在里面七嘴八舌地讨论各种八卦,即使牵扯到其中某一位,也会照说无妨,这就是菏泽人的真诚,有话就直说。有时在群里聊天,@人也成为一种时尚,好像不@人,就不好意思说话一样。
菏泽很小,但在菏泽待久了,在外反而会不适应。
有次去济南办事,总感觉与心中的大省城相差太远,饭菜不合口味,车多得到处等红灯,甚至开始怀念起菏泽路边的小摊,怀念起菏泽还算畅通的交通,怀念起5元钱一份的米线。
当然,在大城市住习惯了,初来菏泽,也会不适应。
不适应于菏泽人的豪爽,不适应凡有老年人聚集处,都能听到戏曲声,不适应菏泽人敢想、敢做的性格。
菏泽人还有胸怀天下的特质,有人说从北京坐上回家的火车,“一入车厢,满耳的鲁西南口音,让我一下子像回到了家乡。”再来两句时局评论,大到美俄关系,小到乡镇规划、打工挣钱,菏泽老爷们凑在一起特爱聊国家大事,当然了,有吹的成分,也有一份责任感。
记得有人曾这么说过,菏泽如果有公共自行车就好了,上下班骑着自行车,看着开私家车的人堵死里面,骑着自行车从他们身旁穿过,顺便再挥挥手,告诉他们,傻了吧,堵住了吧。这个愿望现在已经实现。周末约上三五知己,骑着自行车遍布菏泽大街小巷,另有一番风味。
提到菏泽,牡丹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唐代刘禹锡曾这样描写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坊间,还流传着牡丹与武则天、隋炀帝、杨贵妃、欧阳修、蒲松龄等人的典故,至今仍被人所乐道。
谷雨三朝看牡丹,连阡接陌,成方成片。此时菏泽已敞开怀抱笑迎八方之客。百花园、古今园、曹州牡丹园各牡丹或姹紫嫣红,或含苞待放。
每年的牡丹文化旅游节都会给菏泽带来众多商机,但要说菏泽有什么知名企业?即使土生土长的菏泽人,也要思索半天,然后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勺,带有歉意地说,“还真想不起来”。
菏泽经济落后,但菏泽人不甘于落后,懂得穷则思变,让菏泽变富变强变美的愿望从未消失。
如今,已是寒冬的季节,老园丁园子里的万物正在积蓄能量,等待着春天参天大树的茁壮成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