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余万人才进岛城
其中,博士和正高级职称1182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44万人
2015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青岛举办的第五届蓝洽会上,共有161个项目达成正式协议。                   (资料片)
      本报1月18日(记者 李珍梅) 2014年,青岛的人才服务、引才模式、平台建设提档升级,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17012人,其中,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才1182人。目前,青岛市人才总量突破144万人。
  近年来,青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人才。在第五届蓝洽会上,共有161个项目达成正式协议,比上届增长一倍。
  2014年以来,市人社局组织170余家单位,赴北京、武汉、哈尔滨等11个国内重点城市举办了14场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共发布岗位需求10133个。
  2014年全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117012人,其中,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才1182人,硕士、副高级职称和高技能人才11216人,本专科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104614人。共引进外国专家2668人,引进留学回国人才2513名。
  截至目前,青岛市人才总量突破14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1人,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人选5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6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00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和海外特聘专家152人。有7家中科院系统院所落户岛城,先后建成启动博士后站7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1235人,有近半数博士后出站后选择留青就业创业。
人才服务 不同业务 一地搞定
  “以前办理毕业生、留学生手续、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档案托管和落户等业务,要分别跑至少3个办公点,有时候资料带不齐或人数比较多,甚至得跑好几趟,几天都办不完,很不方便。”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人事处工作人员张凌云的抱怨并非个例。
  此前,青岛市人才服务的职能业务分布在全市20余个部门,办理相关业务往往要在不同部门间往返多次。去年8月,这种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技术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专家、人事档案、就业社保、创业创新服务……若要办理不同的业务,一个大楼内就可以全部搞定。2014年8月20日,位于海尔路的市人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青岛市所有人才服务的职能业务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了一口对外的目标。

平台建设 政府筑巢 精英创业
  浩釜铭车辆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岛博士创业园首批入驻企业之一,2014年1月入驻以来,在园区前三年房租全免、贷款补贴、创业资金扶持、研发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下,公司发展迅速步入正轨。而像浩釜铭这样由博士创办的企业,在博士创业园里已经有61家。
  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平台建设,以高端平台聚集高端人才,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
  去年5月6日,由国家人社部和青岛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揭牌。创业园每年设立1亿元青岛“人才特区”专项资金,对留学人员创业给予启动资金扶持、高新技术资助、免费工作场所、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为留学人才提供优良工作生活配套服务。现已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6名,海外归国留学人员180余名,留学人员企业60余家。

信息系统 人才入库 实名管理
  去年5月起,市人社局构建了以“e网e库e中心”为基础的青岛特色人才服务信息化体系。2014年7月,专门为各类人才提供随身服务的微信公共账号——“青岛人才”上线运营,推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专家等12项专项服务板块。各类人才可以通过手机快速了解青岛市出台的人才政策信息,也可通过微信账号查询自己的社保、档案等信息。微信平台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
  “e库服务板块”是以人才库信息系统为基础,建有三个信息库,分别是:“人才库”、“人才项目库”和“人才需求库”。通过对三库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配置、跟踪、统计分析等工作,挖掘和掌握区域性人才资源的数量、结构、分布、供求等信息。据悉,目前纳入实名制人才信息库的人才已达58万人,随着人才库的逐步完善,全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都将“入库”实行实名制管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