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元代“立交桥”碑文解读
2015年0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廷华 孙继广
  章丘文祖镇三德范村历史悠久,禹王庙、人和门、艮峰阁等古迹多多,特别是村中心玄帝阁与太平门合围而成的“瓮城”,是章丘境内独一无二的。2014年岁尾,三德范村用挖掘机清理河道,竟然在河东岸深处发现一座古桥。
  古桥呈东西走向,分两段构造:西段长5.2米,宽2.5米,高2.2米,有碑文考证为明朝修筑;东段长3.9米,宽2.5米,高2.2米,拱券顶上的石料略有塌落,可见时代久远。经省、市有关专家考察,证实此桥西半段为明代嘉靖年间建筑,东段则是元代古迹。这座桥既是连接河东河西的大道,又起着排洪作用,与地面上穿越瓮城的古道形成“十”字形交叉,为章丘境内最早的“立交桥”。
  古桥东、西桥头的券顶上还刻着一个“头上长角”的蚩尤头像,较为罕见,为古桥又增加了几分神秘之感。古桥西段还发现了六方残碑。多数字迹已经模糊,其中较完整的碑上端刻有“大明”字样。经全国考古研究员、章丘博物馆原馆长宁荫棠辨认,记录了如下断断续续的碑文:
  大明国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南六十里有三队反(注:三德范村曾用名)镇,不知所自何时,名不知起自何,齐鲁燕冀通衢……久有施舍好善之风,以放众路,南北须立,因山……又一方之重镇,赖以见居民之尚义也。覩者莫不感其事工艰巨……独乎昊甘且悲,一阁与夫阁前石桥起于嘉靖壬戌间,历国(两)君殆,三朝工功始完,况其中门……憾哉。愚曰,此正……悲喜交增,感叹不已者耶。功成之艰劳,为……人皆虑所因……之苦不……闻。此时此际,十室九空民力竭矣。而……太平岁月不……哉。是……之好……不可,成是可喜也。十年之久,数十人力成工之艰俱不及而悲,居人……此桥如不徒有龙羡之心也……羡之……此举长人覩是而兴宽,恤吾民心之意也。甚感叹之,情自然也。曰……民心也,同志者……始勒之石以重不朽也。万历四年仲冬十一月二十八日立
  从以上不连贯的碑文可大致了解,古桥西段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开始动工,到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历经十四年建造。每天出工数十人,可见工程之巨大,任务之艰辛。碑文还证实,为修此桥,三德范村的多数人家捐出了所有积蓄。
  三德范村虽系一个自然村,因地势上一条南北流向的宽河和东西走向的山沟,故村庄建造房屋呈三大片。围墙的遗迹显示出村庄形态为“品”字形,紧靠瓮城的太平门便是“品”字上“口”的下端,河道穿过“品”字下面两个“口”字之间。正因如此,三德范村的三片人口居住区因河道的存在来往不便。修了这座桥后,桥下东面顺路进入东沟的“艮峰阁”,往西直冲河西岸的“太平门”,是连接东西的主道。桥的上面既可以跨出瓮城南通燕冀大道,又能拐进路东的“人和门”和“张家巷”。这座立交桥的设计与建造,显示出了前人的聪明才智。
  三德范村何时建庄,章丘县志没有记载,正如前面碑文所载“章丘县南六十里有三队反镇,不知所自何时,名不知起自何”。《三德范庄志》和张家林碑文载:三德范曾用名“三追饭”“三坠反”“三队反”等若干村名。现保存完好的古迹“玄帝阁”上有石刻“三队反镇”字样,刚挖出的明代桥碣石也出现“三队反镇”记载,加上存有的古迹瓮城,以此可见,古来三德范村不仅是重镇,还曾经是一座城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