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挖地道,当区委书记“房东”
“常大娘之家”成八路军机关驻地,没有一个战士从她家被搜出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常大娘家地道示意图。 德州市档案馆供图
  常大娘夫妇。   德州市档案馆供图
  常大娘的家早已被拆除,地道被填平后,才有了这条村里的马路。
     区委书记工作处、县委书记工作处、地委开会处、文件存放处、枪支弹药存放处、粮食衣物存放处……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德州当地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手绘地图。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地图并不是一个民居或院落,而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地道。
  这个复杂的地道系统位于现在的乐陵市丁庄镇大常村,主人就是在抗战时期被称为“革命母亲”的常大娘。这个地道一度成为肖华领导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机关驻地,暗中保护了大量八路军干部和战士。
  文/片 本报记者 高扩 寇润涛             
大马路下曾是让人惊叹的地道网
  出了乐陵市区,往朱集镇方向走,大概7公里左右,就能看到大片的枣林,其中一条笔直的乡间公路通向大常村。
  看到方圆几十公里全是枣林,似乎也能遥想当年绿荫遮天蔽日的情景,在平原上,有如此的天然屏障,也暗示了这里的故事丝毫不会逊于青纱帐、芦苇荡里发生的各种与敌人的周旋。
  常大娘9岁的时候来到大常村给常家做了童养媳。其实常大娘不姓常,她本姓刘,名相会(一说“香惠”),1891年生于乐陵市三间堂乡刘玉亭村。常大娘的丈夫名叫常培仁,是常家的独子,但却是个聋哑人。不过,常家祖上曾广置田产,富甲一方,可是到了常培仁的爷爷手里,已经只剩下三间半瓦房,全家靠种菜卖菜度日。
  如今只有村里散落的几块青砖还流露着这个家庭曾经的辉煌。村里一位修车师傅将记者引到一堵院墙下,抹去浮尘,院墙根基露出几块青砖,他用锤子敲了敲,“看,很结实,都七八十年了,这青砖以前普通人家哪用得起,都是三四十年前常大娘家房子拆掉时留下的,就剩这点东西了。”
  提起常大娘家的地道,村支书不禁唏嘘感慨,“常大娘家的老宅如果能保存下来那该多好,说不定也是一大旅游景点。”他说,经常有抗战的民间研究者慕名来寻访,政府人士也来过,但都失望而归。
  村里上点儿年纪的人约略记得常大娘家的地道,很大,但几乎没人进去看过,它似乎只存在于战火纷飞的年代。进入和平时期,地道失去了作用,加上老宅年久失修后坍塌,地道被填平,一条通村公路覆盖其上。村里人说,路边那棵大槐树就是地道的位置了。

积极抗日,被八路选为堡垒户
  如果不是日本侵略者的到来,如果不是八路军进驻乐陵,常大娘一家的地道也许永远不会开挖,而历史洪流选择了这个乐陵普通村妇并不意外。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遍布的枣林在七十多年前也是乐陵的一张名片。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了乐陵一带,到处建据点修炮楼,为了开辟通道,扫清视线,在大徐家到乐陵城沿途30多里的地方大伐枣林,将茂密的几万亩枣林几天变成了几十万株树桩,妄图以此震慑当地军民。
  眼见日本侵略者在乐陵耀武扬威,八路军的队伍很快开了进来。就在这年秋天,“娃娃司令”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插入冀鲁边区,开辟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初到乐陵,为了站稳脚跟,也为了隐蔽身份,八路军区、县机关计划在乐陵选择发展一批“堡垒户”。在抗战时期,利用堡垒户隐藏身份、开展工作是八路军的一大经验。为了安全起见,堡垒户必须选择那些觉悟高的群众,最好家中有人还是共产党干部或战士。
  刘相会虽打小是童养媳,从小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也不识字,但却很明事理、有见识。两口子到集市卖菜,一个称重,一个算账,就这样艰难地拉扯6个孩子。
  肖华进入乐陵时,刘相会47岁,人们都叫她“常大娘”。当时八路军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常大娘有好几个儿女参加了青救会等抗日爱国组织,她的二儿子常树芬(2009年底病故,终年91岁)化名丁文魁,小女儿化名丁秀文均参与地下斗争,常树芬经常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挖壕沟,扒鬼子的公路铁路。
  诸多因素考虑,常大娘家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八路军选定的堡垒户,她家成为八路军区、县机关开展工作、举行会议的重要场所。1938年,有“娃娃司令”之称的肖华才22岁,常树芬也刚满20岁,在常大娘眼中,八路军战士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悄悄挖地道,连村民都不知道
  随着工作的开展,常大娘家作为堡垒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时,冀鲁边地区的地道战远近闻名,让鬼子闻风丧胆,上级在1942年秋天指示,在常大娘家也要挖掘地道,以便开展工作。
  抗战时期,在华北平原,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非常有效。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地道就是这样,形成街连街、房连房、村连村的地道网,家家地道相通,不仅可以给鬼子出其不意的打击,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通过地道网直接逃到村外。
  然而,常大娘家的地道却大不相同。常大娘家是大常村唯一挖地道的人家,既不能让村民知道,更不能把地道挖到别人家下面。
  除了在挖机关开会用的大洞时,有队伍上的人帮忙,其余的挖掘工作只能靠常大娘家独立完成。为此,儿子和女儿在地下挖,常大爷在上边倒土,小儿子树春在村里一边跑着玩,一边放哨。常大爷耳朵聋,常大娘就在他腰上拴条绳子,洞下装满土,拉一下绳子,他就把土车拽上来。
  为了不引起村里人怀疑,他们把挖出来的土一部分填了沟,一部分运到村头湾边,再用稀泥封起来,泥成粪堆的样子。地委书记李广文同志办公用的洞,在西屋的地下,洞口设在喂牲口的石槽下面。洞里放着饭桌和小凳子,洞的西边直通到西墙外的沟边,但没有打通,仅留有半尺厚的土层作为预备出口。如有不测,用脚踢开土层,即可沿沟跑出村子。其他几个洞大致相仿,都备有紧急出口。迫于当时严酷的形势,地委、县委、区委领导的地下办公室互不相通。
  从此,常大娘家便成了冀鲁边区三地委和靖远县的机关驻地,常大娘全家也就成了“机关工作人员”。据村民讲,常大爷虽是聋哑人,心思却很缜密,八路军同志来了,大娘用手比画一个“八”字,他就格外热情;叛徒汉奸来了,大娘使个眼色,悄悄比画一个打人的动作,他便处处小心。当时,地、县、区三级党政军民的文件均由常大爷保管,他虽不识一个字,但收存的文件存放有序,随要随取,从未出差错。
把人埋在枣堆里,智救“娃娃司令”肖华
  乐陵至今流传着很多常大娘勇救八路军的故事。
  有一次,肖华和参谋长邓克明、秘书杨洪跃等人在常大娘家研究抗战形势,常大娘坐在门口纳鞋底放风。这时,扮作货郎的汉奸“麻二”前来村里刺探,机警地支开“麻二”后,常大娘赶紧回屋报告情况。
  肖华听后,立即中止了会议,让邓克明、杨洪跃先离开,并去枣林通知战友们隐蔽起来。就在这时,村里传来一阵狗叫声,人声嘈杂,好像有很多人在往这边来。
  时值深秋,小枣刚收获完毕,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搭铺子晒枣。常大娘家有好几十棵枣树,收的枣子特别多,搭的铺大,枣子摊得很厚。常大娘迅速在枣铺上扒拉出来一个空地,让肖华躺上去,用枣子把他整个身体埋起来,只在鼻孔处留了个洞。做完这些,常大娘吩咐儿子常树芬先躲到后院院墙边,只要勺子敲缸沿儿响,就翻过院墙往枣林跑,最好弄出点动静。
  常大娘刚布置完毕,一群端着大枪的汉奸和鬼子就闯进院子,领头的正是那个货郎“麻二”。认为肖华就在常大娘家,敌人开始翻箱倒柜,却连人影都没见着。
  敌人还不甘心,要把枣子全收走,常大娘一看急了,一边用勺子使劲敲打着缸沿儿,一边大声冲后院喊:“鬼子来了,你还不快跑! ”
  常树芬听见母亲发出的信号,故意弄出很大的动静翻过墙头,向村外的枣林跑去。等鬼子追出去,常树芬早已钻进了枣林。见敌人走远,常大娘这才把肖华从枣堆里请出来。
  让常大娘自豪的是,那么多年没有一名同志在她家中被搜出。
  如今,常大娘已长眠在村南浓密翠绿的枣林里,她的16个孙辈中,有10个共产党员,有6个当过兵。当年神秘的地道虽已不复存在,但乐陵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特意建造了“常大娘之家”,复原了常大娘的旧居和复杂的地道系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