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没了妈12年不缺母爱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中菊(左)每到放假都会去朱阿姨家住一段时间,两人情同母女。
     在本科一批志愿填报后,本报的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也正式启动了。在直通车首站,记者接到了爱心资助人朱萍的求助,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搭把手,帮助她已经资助十多年的寒门学子宋中菊,继续圆大学梦。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求学和助学结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女情”。

  文/片 本报记者 王光营
一岁时母亲去世,从小没喊过一声妈
  对很多生活在山区的孩子来说,生活总是艰难的。但一提起淄博市沂源县张家坡镇宋王庄村的宋中菊,认识她的人常说的就是“这孩子命真苦”。
  出生后不久,母亲的健康状况就一直恶化,还没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享受够母爱,一岁时母亲就因病早早离开了她,至今母亲都没有在她心中留下一个完整的记忆。此后,身体也不是太好的父亲再也没有娶妻,靠着几亩山地种植水果,将宋中菊拉扯大。
  “奶奶身体也不好,叔叔有点智障,都得靠父亲照顾。”谈起往事,宋中菊眼泪扑簌簌滚出眼眶。如今父亲已近60岁,为了照顾家人,老实巴交的他很少有机会走出山村。
  自从记事起,家中的贫穷就伴随着宋中菊的成长。有一次叔叔出去放羊被树枝扎了眼,也强忍着不说,后来恶化了,亲戚才凑几千块钱给叔叔看了病。
  对一个孩子来说,宋中菊从小就被贫穷的阴影包围。直到8岁时,她才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上小学得交几十块钱的学费,家里没有。”
  如今,宋中菊已经高中毕业,高考成绩581分,虽然过了一本线,但宋中菊仍然觉得有点自责,“平时都能在600多分,没有发挥好。”
爱心人资助12年,就像亲娘俩
  在离宋中菊老家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淄博市张店区,还有一个时时挂念她的“朱阿姨”朱萍。每逢寒暑假,宋中菊都会坐车来到朱阿姨家中住上一段时间。
  在记者采访的两个小时里,宋中菊一直依偎在朱萍身边,双手抱着她的胳膊。对不知情的陌生人来说,这俨然一对关系融洽的母女。
  朱萍告诉记者,2004年,她通过淄博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知道了二年级辍学在家的宋中菊。从此,宋中菊就成为朱萍的救助对象,也是她日夜的牵挂。
  “第一次去她家,那个场景我永远也忘不了。”朱萍说,眼前的一切让她难以置信,三间破旧的房子,连院墙都没有,厨房就在屋檐下用石头垒的,屋内床上就是席子,一张破旧的小圆桌。
  宋中菊穿着破旧的衣裳,胆怯地缩在一角。朱萍赶忙将学习用品、衣服、零食递给了她。
  那年暑假,宋中菊用朱萍寄来的车费,第一次和父亲一起走出了大山,来到朱萍家里。第一次吃了肯德基,果汁、蛋挞、冰淇淋让宋中菊认识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
  “你看这张照片,是小菊第一次来的时候照的。”对十几年前的照片,朱萍仍然精心保存着,而对当时的情形,宋中菊也永远记着。
  以后的每一年,朱萍总是提前把学费、生活费给宋中菊,宋中菊也记着数百里外时刻关心着她的“阿姨”。
暑期去饭店刷碗 一月挣1000多元
  “这孩子太要强了,每年放假,除了学习,还抽空去打工。”朱萍告诉记者,进入高中后,每年需要花费2000多元。虽然她每年都按时将这些费用送到宋中菊手上,但小菊没有认为爱心人的资助是理所当然,从高一起就趁着寒暑假出去打工挣钱。“在一个饭店刷碗,一个月挣了1000多块,也能补贴家用。”
  此外,朱萍还经常跟宋中菊有书信、电话往来,帮宋中菊排忧解难,鼓励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有一次,宋中菊感冒发烧,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点名批评,她感到很委屈。这样让她背上了心理包袱,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知道情况后,朱萍顾急忙赶到了宋中菊家,与她促膝交谈,解开了她心中的疙瘩,让宋中菊感受到了另一份“母爱”。
  “有了这些爱心,我才能走到今天,未来我也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宋中菊说,来自社会的爱心让她获得了新生,希望能够得到利群阳光的帮助,让她继续自己的学业,未来有更多的能力来回报社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