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年传承,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即将启用
——“我与百年一院故事”征文作品选登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新院区优美的就医环境。
即将启用的新院区病房。
病房内的条件更加完善。
百年医魂,薪火相传;诚信厚德,至善求精。在悠悠的古运河畔,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最初简陋的基督教会医院,发展成济宁独占鳌头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一代代白衣使者,迎着朝阳送走晚霞,守护者济宁人民的健康。而今,这所已有着119年历史的百年一院,又在东部科技新城打造一座全新的院区,服务东部城区居民,辐射周边地区,再次迈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步伐。
百年间,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回首叩望,总有许多东西让我们对这所医院心生牵挂。值此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19周年暨东院区启用之际,让我们一同重温百年一院带来的感动……
赞颂一个爱美的年华 ——致市一院的白衣天使 □马辉
那些暖心的陪伴留存心间
那些细微的关怀充满温暖
当恐惧和病痛迎面袭来的时刻
正是因为你的出现,让一切变得平静
白衣天使,这是你们共同的光环和美誉
你是与死神赛跑的天使
你用双手抚平病痛,你用真心融合冷落
没有什么比雪中送炭来得更真切
没有什么比胜似亲情更能打动心扉
患者把这里当成了家
你就是家中最亲切的那一张面孔
有你的地方,就有安心
需要打针吃药了,有你
需要检查身体了,有你
当按动那个按钮的时候
这一刻,全部的信任都投向了你
当然也没有失望
一个眼神,就感受到了无比的慰藉
一个动作,丝丝暖流便汇集心间
脱去那身洁白的护士服
你跟邻家的妹妹没什么两样
一个爱美的年华,绽放在人间的四月
可是心中的责任,却变作如亲人般的呵护
无论那个人是谁,都让你日夜牵挂
也许你困的时候
就趴在护士站的桌子上眯一会儿
也许你饿的时候
就躲在一个角落里吃份冰凉的盒饭
但你回到患者中间,就像睿智的家长
举手投足间让人无比依赖
没有什么比困境中的关爱更金贵
没有什么比绝望中的烛火更明亮
你的关爱就像高举的烛火
明亮前方,温暖心扉
美丽的白衣天使啊
让我为你唱一支赞歌
让我为你点亮一支蜡烛
让我们共同为你送上最美的祝福
百年一院,一脉相承
温馨服务是你最响亮的名片
仁心医术在鲁西大地上被传颂
在济宁东部的大地上
一座新院区拔地而起,光彩动人
尽管那些温馨的画面已成过去
你们却还在向前奔跑着
继续用柔软而细腻的双手
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庆祝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119周年暨东院区启用,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启动“我与百年一院故事”征文活动,近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百余市民、医护人员、网友参与来稿,经过评委认真评选,共评出10篇获奖作品,并择优在报纸上刊发。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请携有效证件到济宁市洸河路11号齐鲁晚报·今日运河编辑部三楼,领取由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的健康体检卡。
《期待更好的医院和更好的我们》
《赞颂一个爱美的年华》
《成功只留给有梦想的人》
《他们为生命服务,也同样是普通人》
《记忆中的“段大夫”》
《钉在心上的记忆》
《扬关爱之帆,驶向和谐彼岸》
《爱在心底》
《百年医院,大爱传承》
《那段理发的经历我终生难忘》
作者:韩伟杰
作者:马辉
作者:辛春雷
作者:郑瑶
作者:姬晓灿
作者:高莹
作者:王婷婷
作者:张彤
作者:吴沙沙
作者:房宝梅
“我与百年一院故事”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期待更好的医院和更好的我们 □韩伟杰
很难再找出一个地方,像医院这样让人又爱又恨。
希望离她远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一辈子都不要有交集和往来。而真到了面对面的时刻,你又把最真切的希望和信任交给她,生死契阔,喜忧共担。
我对于医院的大部分感受来自于爷爷。爷爷出生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现在已经95岁了。印象中,在他90岁之前,医院就是每年去住一两周打针的地方。在老家的县医院,吃完早饭去打针,中午休息在附近吃个水饺,下午打完针又回了家。虽然常年吃药,但去医院这件事好像并不像每天看新闻这样重要。大概是4年前,县级医院变得不够用了,医生推荐去济宁第一人民医院,一家人便陪着老人来济宁住院。
爷爷是个生性豁达乐观的老人家,换到更为热闹的大医院,心情也随之承担起更多的希望。温柔体贴的护士们一口一个爷爷叫着,也让老人家觉得舒心爽朗。被送入手术室时,等在门外的家人无从想象老人的心情,只从后来爷爷与老伙伴的交谈中知道,彼时的紧张成了爷爷颇为独特的感受。“就像有个激光从肚子里穿过去,把肚子照了一遍,一会就好了。”爷爷对自己的感受深信不疑,“就像从鬼门关走了一圈。”
到了后来,去济宁住院也不是新鲜事了,老人对济宁的大医院始终保持着最朴素的信任,相信这里有好大夫,可以治好病。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最朴素的信任,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即便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也能够拥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面对疾病,特别是亲人患病时,我们能够托付情感的只有医院,只有医护人员。也是因为这样,我们对医院的诉求有时难免苛刻,希望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注,希望获得更好的治疗,希望有更舒适的就医环境,还有就是看一次病不会花光口袋里的钱。作为一个地市级的三甲医院,又是这样一家名声在外的大医院,每天都有太多的患者来到这里,每位医生要面对大量的面孔和疾病,每位护士要从白天到夜晚去照看病人,分到每个人身上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为病患家属的我们,有时真是太急躁了。
病患和医院永远都不是两个对抗的拳头,而应当是握在一起的两只手,传达同样的温度,集聚共同的力量。以信任为基础,用同理心做纽带,我们期待更好的医疗条件,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顺畅的医患交流,也期待更好的医院和更好的我们。
记忆中的“段大夫” □姬晓灿
大嗓门、娃娃脸、一笑露出两颗虎牙、大大咧咧的男孩子脾气,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段大夫,实际上是个姑娘家。
记得父亲刚入院时,做完无痛胃镜得出了“胃部多处撕裂,胃黏膜下部糜烂”的结果,还在震惊中的我把父亲送到消化内科病房,在走廊里紧张得浑身发冷。“35床,是新入院的吧?”正在这时,一位身穿白大褂、扎马尾、戴着红色眼镜的年轻女孩走了过来。“不用紧张,好好接受治疗,最多两个月就能康复。”那天,那位女大夫交代了很多事项,唯有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这颗定心丸让我瞬间如释重负。
第二天一早,我再次到医院时,爸爸告诉我那是他的责任医生,大家都叫她段大夫。此后,我见到段大夫的次数多了起来。从住院到手术,段大夫忙前忙后,那份耐心让我和其他患者、陪护人员交口称赞。父亲康复出院当天,段大夫又不厌其烦地交代注意事项,父母为了表达谢意嘱咐我提一箱牛奶送去,但段大夫却执意没收。
6月上旬,母亲又因风湿性关节炎住进第一人民医院,却又在医生办公室见到了段大夫。“段大夫,您怎么在这里?”“我工作不久,转到风湿免疫科了。”得知我来询问母亲病情,段大夫急忙帮我找来一名主治医生,并帮助从电脑中查找母亲的检查情况。
临别时,我找到段大夫表示谢意,面对我的依然是让人心安的笑容。而不经意间,我看到她的胸牌一栏中写着:医生闫茜。而这个可爱的误会,更让我对这位“段大夫”由衷的敬佩。
他们为生命服务,也同样是普通人 □郑瑶
1896年——2015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建院之初的教会医院,发展到如今的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医疗设备先进、专业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用119年的风风雨雨写下了“大医精诚”和“大爱无疆”。
百年间,多少病人在这所“生命港湾”里重获健康,多少患者在这里得到亲人般的呵护;百年间,多少医务工作者在这里用自己的青春挽救生命,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多少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践行着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誓言。
从小生活在济宁,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这座城市。儿时的记忆中,6岁时的一场肺炎,是我与人民医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还是在老病房楼的一间病房里,医生每天查房时详细的询问,护士来往不息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病房楼外花园水池里的那些锦鲤,便是脑海中对第一人民医院最清晰的记忆。
当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觉得不负责任的医生,可能刚刚连续做了几台手术,拖着几近僵直的身体查房;而那个护士可能已经马不停蹄跑了一整个上午,患者的呼唤铃声对她来说已经是本能反应。他们为生命服务,但同样是普通的人,作为医患双方,我们都应当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回归理性。
医学因疾病而发展,医生为患者祛除病痛而获得报酬,患者生病需要医生救治,医患之间相互依存,让我们大家心怀感恩和对生命的敬畏,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成功只留给有梦想的人 □辛春雷
农村的孩子,梦总是像儿时的碧水蓝天般洁净。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又漫长,手脚常被冻伤。做乡医的父亲用麻雀脑覆手,茄根和冬瓜皮熬水泡脚,很快就治好了。也从那时起,医生梦慢慢飘进了我的心里。
1993年,怀揣着医生梦,我考入魂牵梦萦已久的济宁医学院。出了学校北门便能看到第一人民医院,那年门诊楼还在建设中,而这是当时我所见过的最大的医院。1996年毕业到一家卫生院工作,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经常建议转诊到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因为大家对这家医院的信任早已是共识。
而那时,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也经常来卫生院帮扶,那些专家高超的医术总是让我心旷神怡。终于,200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潍坊医学院本科,2004年再次迎来人生的最大转折,成为泰山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2007年,我终于进入梦想的第一人民医院,进入血液科,走向翻开我人生新篇的起点。
8年后的现在,医院的楼更高了,医护人员也更加专业,她在快速稳健发展,我的名医梦也在继续放飞翱翔。2015年,崭新的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悄然矗立,我的梦再次升级,目标盯准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方面。目前,我已完成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学习,是省第二届“西学中”学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只留给有梦想的人,我将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奋进。
扬关爱之帆,驶向和谐彼岸 □王婷婷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多人相伴左右:含辛茹苦的父母、慷慨无私的朋友、循循善诱的老师……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与爱同行。
转眼间,在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已近两年,也从一名学生转变成医护工作者。记得有一次患者心理需求调查,出乎意料的是所有人都积极配合。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者还跟我说了“谢谢”。当时,这两个字让我非常震惊,然后是感动,最后陷入惭愧与自责。
匆忙的工作节奏下,我付出的还太少。病人真正需要什么?想想我的日常工作,除了简单的扫床、铺床、打针、换针、加药等机械的工作流程,真正有多少时间关注病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选择了护理,就选择了奉献。哪怕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病人便会回以莫大的感激。
患者都是带着信任来的,首先应该对这份信任心怀感恩,更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以后,我要在践行“诚信 厚德 至善 求精”的院训中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路,将平凡的事情做好,用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赢取患者的放心。
扬关爱之帆,驶向和谐彼岸,我在路上!
记事起,我就帮着娘给奶奶洗头、理发。护校毕业参加工作那年,转科到了神经内科病房。那时病房里住着一位老爷爷,口齿不清,却打着手势强硬地撵走了陪护的老伴。我帮老爷爷剪过指甲洗完头,发现他的头发已经盖过耳朵了,于是到治疗师拿来电推子,开始帮老爷爷理发。
从小到大,我最喜爱的业余爱好就是给身边的亲朋同学理发。也许是我的动作比较娴熟,其它5位患者争先恐后的报名预约,“小姑娘,你的理发店开张啦。”老爷爷伸出大拇指含混不清地说。正在这时,老爷爷突然痛叫了一声,周围的病人也吓了一跳,原来是电推子缠住了老人的头发。我瞬间脑子里一片空白,幸好旁边一位小伙子走过来,拿出一把多功能刀,用里面的小剪刀一点点剪碎了缠绕在推子上的头发,这才把推子拿了下来。
“没事没事,小姑娘别害怕,你接着推吧。”看我满脸惊恐,老爷爷笑着说。但推子再回到我手里却完全不听使唤了,老爷爷的头发才理了一半,推子却罢了工。我的汗不停往下流,心里砰砰直跳,怕老爷爷生气。“今天不理了,天都快黑了,你快回家吧,明天再来理发。”见天色已晚,老爷爷崔我赶快下班。
纠结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上午,我才帮老爷爷理完了发。我几次向老爷爷赔礼道歉,老爷爷却摆摆手,半躺在床上满脸含笑,吆喝着其它患者排队等候理发。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那位老爷爷的宽宏却让我印象深刻,让我直到现在仍然无法忘记。
那段理发的经历我终生难忘 □房宝梅
曾有人说过,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这样为人所需,在人们身体最衰弱、意志最薄弱、情感最脆弱的时候,用自己的双手减轻他人的病痛,用自己的智慧强化他人的意志,用自己的爱心抚慰他人的焦虑。我庆幸自己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更庆幸我回到了这悠悠的古运河畔,成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员。
还记得科里曾收治的一个胎龄28周、体重只有950g的早产儿,他的母亲是一位高龄产妇,还曾做过宫颈癌宫体锥切术,如果孩子保不住,对这个家庭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鼓励家长不要放弃,还为孩子起了个可爱的外号——小石头。
“我相信我们是有心灵感应的,我要在离他最近的地方,让他感受到我的存在,让他知道爸爸一直都陪着他,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要给他力量,告诉他要坚持,千万不能放弃我和妈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小石头呼吸困难需要呼吸机辅助,他爸爸的话让我们十分感动。从此,小石头的爸爸每天吃饭睡觉都呆在病房楼下的车里,为的只是要离孩子近一点,我们看着他,再看看孩子,每个人心中都给小石头加油鼓劲。终于,经过积极的治疗,小石头出院了。
人们常说,诠释真情最好的地方是医院,我们都曾深陷在这感情的漩涡中不可自拔。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坚持更好的护理病人,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祝愿所有的宝宝都健康成长,祝愿医院的明天更美好!
百年医院,大爱传承 □吴沙沙
最初与第一人民医院交集,还是上小学时。作为附小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的百年院庆。还记得那时候,我们手持鲜花站在主会场两边,崇拜地看着身边走过的白衣天使们,她们是那样的圣洁,让人心中一片平和。
那时的仪式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过时,口中一遍遍的欢迎,一遍遍祝贺,但那些嘹亮的口号,却是当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的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坚定了以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志愿。
2002年的SARS,2003年的禽流感,再到如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一次次病魔的来袭,一次次看着医护人员诠释着“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涵义,是他们舍生忘死筑起了健康的钢铁长城,让大家的健康得到保障。
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偶然和必然,2008年,我如愿以偿从医学院毕了业,但最终与第一人民医院错过,但我的爱人却在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往事历历在目,回想起来,嘴角也会有淡淡的笑意,因为我相信我的人生从此与这个百年医院有了分不开的联系。
如今的第一人民医院,除了百余年积累的厚重感,还散发着昂扬的青春活力。肩负着老辈医者的期盼,我们不敢懈怠,医学的路途永远没有终点,在探索中,我们会一路向前。
爱在心底 □张彤
“不能请假留在家里陪陪孩子吗?”丈夫的话,让我心中无比煎熬。
女儿连续发烧三天,平时活蹦乱跳的小人儿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啜泣着盯着我看,眼神中充满了渴望。那一刻,我心中无比犹豫,但想到住满了患者的病房,我只能强忍着眼泪,鼓励女儿坚强起来,狠下心转身走了出去。“只能靠你了。”听着我的话,老公虽然无奈,却早已习惯。“去吧,路上小心。”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尽心尽力照顾病患却亏欠了家人很多。走在去医院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那个让我选择这个职业的故事。听父亲说,我一岁时得了败血症,那时要用进口药物治疗,而县里的医院无能为力,急坏了的家人把我送到了第一人民医院。父母要上班,医院离家又远,只有年迈的奶奶在医院照顾我。
连续高烧胃口又差,临床的大婶看着可怜,就给了我一碗小米粥,正好被给我拿药的护士看到了。从那以后,这位护士阿姨每天都带着熬好的小米粥来上班,那时候没有保温桶,就用毛巾包了一层又一层。那热腾腾的小米粥,是我住院期间最期盼的东西。
病情逐渐好转,不久我就出院了。奶奶对第一人民医院的感激和那个小米粥的故事,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高考后,我毅然选择了护理专业,并在毕业后走进这所百年医院。工作后,我去儿科打听过这位护士前辈,她已经退休随孩子去了外地。在这个曾经给过我第二次生命的医院,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钉在心上的记忆 □高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