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中国精准营销第一人”、竞合国际营销机构董事长田延友
传统文化传承应当系统化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晏坤

  从最初的仓库管理员到在海外开分公司,再到成为拙见出品人做一个思想者,很少有创业者的故事像田延友这样有特点;从“中国精准营销第一人”到竞合国际营销机构董事长,也很少有创业者能够做到如此一帆风顺。6日上午,在“丘祖西行”栖霞首站活动现场,记者对拙见出品人的田延友进行了专访。
创业>> 未雨绸缪不如把握机会
  1998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学习财会专业的田延友很快在一家大型企业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1200多元钱的工资在当时也算高薪。专业虽对口,但田延友并不喜欢整天和数字打交道,认为这份工作激发不了自己的激情。
  “那时候太年轻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感觉继续干下去,自己未来的生活就能一眼望穿,不会给自己人生创新的机会,当时想的就是改变。”田延友说。
  决定创业后,田延友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终于锁定了一个行业,就是“精准营销”,为客户制定整套的销售策略和共同推广。田延友迅速实现了财富积累,用两年的时间把公司做到年营业额5000万元,田延友也正因此被称为“中国精准营销第一人”。
  当然,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田延友认为创业是一件持续性的事情,需要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才能遇到更多的机会,有一个好的机会可能创业就成功一半了。

教育>> 不能把教育做成“朋友圈”
  作为中国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中山大学MBA学院的客座教授,田延友对教育事业也有自己的看法。为此,拙见也开设了商学院公开课。
  “我认为目前的商业教育或者MBA进修,学生关注的可能并不是老师本人,而是一起进修的同学,所以老师的水平和作为教育机构里面最核心的竞争力的元素已经被削弱了,变成了谁是同学很重要,都希望在同学身上找到能够合作的机会。”田延友说。
  他认为,这样的进修是违背教育本身意义的,当把教育做成“朋友圈”的时候,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另外,田延友认为类似的教育培训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教育最基本职能已慢慢由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交朋结友”的形式,变成资源共享和谋求合作,这种学习形式目的性太强。
  “拙见想要改变的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听大师说,与思想者交谈,以这样的方式慢慢践行教育应当担当的职责。”田延友说。
  说到拙见,田延友认为,现在大多数人距离思想者越来越远,独立思考越来越难,大部分人是在过着复制粘贴的日子,这种属于形式大于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零星思考的积累,21分钟触动灵魂的演讲和交流,让这些简单的文字变得有力起来。”田延友说。
传承>> 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除了创业的激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外,田延友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浓厚的兴趣。
  “现在,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基本是碎片化的,比如说小学里面也在讲道德经,但是小学老师们对道德经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全文阅读过,还是只是对某些段落进行机械的解释?学生们进行学习是也只能求其皮毛,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田延友说。
  “现在我们没有国学教育的体系,比如说要读哪些书?按什么样的顺序去读?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碎片化的误读和截取,会导致我们在与任何与时俱进的传播渠道进行对接的时候,表现出的是无序的、没有创新的内容。”田延友说。
  之所以这么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田延友的成长环境分不开,他是在有“孔孟之乡”之称的济宁出生成长,父母对他的教育重礼重义,经过少时的耳濡目染,田延友逐渐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田延友认为,做传统文化系统的梳理,很多喜欢传统文化或者关注传统文化的人无从下手,无法沉淀传播。
  “而‘丘祖西行’的活动是一个难得的切入点,是一扇门,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但不局限于它,因为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探寻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才是目的。”田延友说。

   本报记者专访此次活动出品人田延友先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