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封:一个石雕师辈出的村庄
2015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济南72名泉之一的五峰山清泠泉向外流水的龙头石雕,就是出自陈仲新和他父亲之手。
  前封月牙湾大教堂。
  前封村大桥峪石桥。
   文/片 本报特约评论员 赵福平                          
  明朝洪武30年(1397),长清城南25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西汉王陵的封土山叫福禄山,在福禄山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两个紧挨着的小村子,一个因位于石桥以南叫前桥庄,一个因有封氏居住叫封家庄。之后经过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两个小村便汇聚在一起成了一个大的村落。1955年,人民政府在征询民意的基础上,各取这两个小村的头一个字,正式将这个合二为一的大村落命名为前封,这就是今天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前封村村名的由来。

村内石匠人才辈出,远近驰名
  前封村东近青山,西接平原。正因为青山就在村子东南方向不远处,所以从古至今,无论搞什么建设,都离不开山上的石头。而这里出产的石头颜色青淀,硬度适中,质地密实,这就为石材的各种加工提供了先天的便利,也为多位石材雕刻师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良的机会和场所。
  今年45岁的村民陈仲新就是一位石材雕刻师的杰出代表。据他介绍,他们家的石材加工手艺祖辈相传,他的爷爷在民国时期,就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征调去北平雕刻过蒋介石的手谕碑。到了他的父亲陈延林这代人,前封村的石材雕刻工艺便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常年搞这项工作的就有四五十人之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整个长清区610多个行政村村头碑的雕刻制作,就全部出自前封村这伙石材雕刻师。
  从那时起,以陈延林陈仲新爷俩为班底的前封村石材工程队,先后到济南的五龙潭公园,千佛山南的齐鲁碑林,五峰山风景区,大峰山齐长城旅游区等知名景区维修制作各种石材建筑、各类石质艺术品。
  现在陈仲新非常忙,许多地方的石雕工程遇到难题时,首先会想到他,所以他平时在家的时候不多。但只要有时间,陈仲新便利用当地的石材精刻一些小巧的石雕摆件陈列在室内把玩。所以进得他的客厅就会发现,一些小巧玲珑的石狮子、大象、人物及捣蒜用的蒜臼等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放满了室内的多个地方。

几经毁建的月牙湾大教堂
  来到前封村,还有一处建筑不能不提,这就是在长清区整个宗教界特别知名的月牙湾大教堂。
  陈德恩是翟庄小学的一名老师,他的父亲陈显光是当时长清县基督教界的第一位长老,陈老先生生前曾连任长清县三届政协委员,也是一名为数不多的小学离休教师。
  从陈显光发表在《长清文史资料上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光绪14年(1888),陈显光的祖父陈大玉等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在前封村村中偏北的地方修建起9间石头平房作为教堂。1900年教会受义和团和大刀会的冲击,教堂严重受损无法使用。
  1916年,信徒们又捐资筹款在村中月牙湾东边的路南位置置办了一片地基,修建起5间起脊瓦房、配房3间用作教会场所。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教堂再次受到冲击,被充作生产队的仓库,宗教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村里将教堂还给教会,但此时的教堂透顶严重,已岌岌可危。
  2006年,鉴于近百年的老教堂已是危房只能拆除,在原址重又建设起今天的教堂。现在的月牙湾教堂也叫前封礼拜堂。在教堂后墙外立面的东边,镶嵌一块由“济南市长清区基督教会”授予的“前封礼拜堂”的黑色横匾。前封教会现在几乎每年都受到山东省宗教事务局及市、区宗教局的表彰。

仍在使用的清代大桥峪石桥
  在前封村的东南方向,有一条比较宽阔的大路和坦山相连,在这条大路靠近坦山东赵村黑虎山山下稍北的地方,有一条呈东西方向的深涧阻断了人们的交通。
  清代同治2年(1863),两地的有志之士筹资出力共同在这条深涧上修建起一座石桥将两地连接起来,这条道路也因此成了平原地带通往丘陵山区的一条重要通道。石桥东边不知名的山峪,因为石桥的存在也被人们顺理成章地叫成了大桥峪。
  大桥峪石桥为南北方向,桥宽3米,孔高4米,孔跨约3米,材料全为附近山上运下的青石,为一拱形发碹单体桥。在石桥桥面的两侧,装有防止人车跌下的石栏杆和石护板,另外,建设方还将建桥经过和出资人刻成一方碑立于石桥北侧的道东位置。
  整座石桥高大雄伟,美观结实。150多年过去了,桥面上的石栏杆和石护板已没了踪影,桥北东边的石方碑也让人破坏得只剩下碑座。但大桥主体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是由于近年机动车的增加,使石桥南墩东侧向里位移十多厘米,但无大碍。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座石桥应当是归德镇境内唯一的一座古代石桥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