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房氏的兴起与一代名相横空出世
2015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房彦谦墓
     在中国历史上,清河房氏可谓豪门望族。永嘉之乱,晋室南渡,章丘周边地区的部分文化氏族也一同南迁。滞留章丘的少数世族,他们大都出仕北朝,多参与朝廷决策,对北朝政权的汉化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至隋唐时期,这种家风、家学仍颇具影响力,产生了房彦谦、房玄龄等儒士、名相。
  □翟伯成

清河房氏的兴起
与其家风、家学

  清河房氏祖先房堪,曾仕北燕,后随慕容德迁至青齐地区。后定居东清河郡绎幕县(章丘与历城交界)。至房熊之弟房豹为北齐大臣,17岁便任齐州主簿。他早年随北齐大将慕容绍宗出征,河清年间(562~564),被授谒者仆射,拜为西河太守(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后迁博陵(治所在今河北安平)太守、乐陵(今博兴县)太守。房豹主张政贵清静,任职期间普行教化,百姓安居乐业,颇有政声。房熊之子房彦谦,曾任北齐之齐州主簿,为初唐名相房玄龄之父。房氏家族房谌一支历仕北燕、南燕、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七代,特别是从房法寿仕北魏后,更是显荣之至。从章丘房氏家族可看出门阀世族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他们是地道的统治阶级,垄断了本地高级官职,互相扶持,实际掌握着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要与他们合作。
  房氏家族以军功而恢复望族身份,同时重视子弟的教育,以卓越的家风和家学而振兴家族,族中多有以文学(包括学术)、文治而致位高官者,可谓儒学世家。这方面较突出的代表人物,北朝时要推房法寿族子景伯、景先、景远兄弟三人,隋唐时要推房彦谦、房玄龄父子。
  房景伯,少丧父,家贫,以孝闻名。回迁齐州后,任本州辅国长史,并代行刺史之权,为政宽简,颇得民心。在司空长史任上时,因母亲生病而辞官回家照料。景伯性情淳和,兄弟之间互敬互爱,严守礼仪,乡人皆称叹说:“有义有礼,房家兄弟。”连当时以评人苛刻闻名的廷尉卿崔光韶都屡次称赞景伯“有士大夫之行业”。
  房景先,幼时孤贫,精勤好学。受命撰写《宣武起居注》,此后他累迁步兵校尉、尚书郎、齐州中正。房景先为人沉敏方正,事兄恭谨,堪为孝悌的楷模。他还曾作《五经疑问》百余篇,颇得时人赞赏。   
  房景远,为人豪爽,重诚信,乐善好施。他任齐州主簿时,于灾年尽力施助房氏宗亲,并施舍赈粥救活了很多过路的饿者。后来因缘际会,受粥者中有沦为劫匪者,竞因感念景远之恩而饶过二十余人性命。景远侍母甚孝,对二位兄长十分尊重,抚养景先遗留下的孩子也恩训甚笃。
  对房氏的家风与家学,《魏书》称颂曰:“景伯兄弟,儒风雅业,良可称焉。”无论是孝悌之道、学问操守,还是为官的勤勉清正,章丘房氏兄弟都堪称楷模。
名相房玄龄
辅政,国势日盛

  房玄龄承父学,少年聪敏,博览经史。开皇十六年,玄龄18岁,举进士,仕隋为羽骑尉。是年,房玄龄以文思才略扬名京师,颇为当朝权贵所推重。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而闻名。他见到房玄龄后,叹曰:“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异日必为伟器……”玄龄21岁时被补为隰城尉,但是没想到他在这个位置一待却是18年。此间,房玄龄眼见中原大乱,刀兵四起,慨然有忧天下之心,而自己一直不得重用,宏伟远大的抱负难以施展,颇有些郁郁不得志。房玄龄只好静观天下之变,等待良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其次子李世民率兵出征渭北。世民当时已颇有威名,房玄龄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契机。他驱马驰奔军门求见,与世民一见如故,被任命为记室参军,引以为谋士。房玄龄也自以为遭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从此他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崭新的一幕。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军中重要文书事务都由他负责,每攻占一地,别人都忙着搜罗珍宝,他却专注于物色罗致人才。他和众将密切交往,推心置腹,团结众将为李世民效忠尽力,被世民赏识视为心腹。高祖李渊也赞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后房玄龄与李世民策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论功,封玄龄为邢国公,食邑1300户,拜为唐中书令,行宰辅之职,长达21年,他公忠练达,夙兴夜寐,立法施政,务为宽平。与另一宰相杜如晦同心协力,共执朝政,并积极荐举人才。二人配合默契,同为良相,史称房杜。贞观年间的制度多为二人制定。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与玄龄论“理国要道”,房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太宗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他重视人才,不以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用人从不求全责备,即使出身卑微者,他也能量材任用。同时,又立身谨慎,要求自己非常严格,每有过失,他必定向皇帝叩首请罪,惶恐惭愧,仿佛无地自容。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国家治理的成效大显,由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经济在迅速恢复。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年,因房玄龄功高,唐太宗乃封赠其父房彦谦,追赠为徐州都督、临淄郡公。并在其故里齐州章丘县房彦谦墓前敕旨立碑,命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丹,充分体现了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厚爱和器重。
房玄龄能直言进谏,
名垂青史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下令画功臣24人像于凌烟阁,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像,太宗亲作赞词。房玄龄为24功臣之一。是年,太宗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宰相)、监修国史;因撰成《高宗实录》与《太宗实录》,太宗下诏褒美,并赐物若干。
  房玄龄对事关国计民生之事,敢于冒风险,能直言进谏。唐太宗远征高丽(在今朝鲜半岛),久而无功,劳民伤财,大臣谏劝者皆获谴,无人敢言。他当时重病卧床,以为如不直谏,死而有愧,于是勉力上疏,这就是著名的《谏伐高丽疏》。唐太宗读后,十分感动,对高阳公主(玄龄子媳)说:“病已垂危了,还在忧念国事啊!”不久太宗即罢征高丽之兵。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倚重,把他比之为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当太宗亲征辽东时,令玄龄留守京城,并放心地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有一次,太宗外出到翠微宫避暑,任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适逢有人从京师来,太宗询问玄龄有何意见,来人说玄龄只讲了一句“李纬长了一把好胡须”。再没说什么。太宗听罢,赶紧把李纬改任为太子詹事。太宗亲征高丽时,命玄龄留守京师,主持粮草车马等后勤之事,有人在京城诬告玄龄谋反,玄龄立即派驿卒将告状之人送到太宗驻地,太宗看了奏状之后,当即下令斩了诬告之人。玄龄晚年体衰,多次恳辞宰相职务,太宗不允,下诏说:“国家依赖你很久了,一旦失去良相,就好像没了左右手一样啊!”太宗特命他乘肩舆入朝。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玄龄卧病,“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君臣之情如此,感人至深。太宗派宫中御医天天诊候,让宫中御厨日日供食,每天都要人向他汇报玄龄的起居,听到病情稍有好转,便喜形于色。玄龄病危,太宗命人凿破宫墙,以便能随时去探望。临终之际,太宗亲握其手,与之诀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