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谁都没错”,其实是不敢担当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石台县教体局之所以得出“谁都没错”的结论,就是想尽快平息舆情,不想深究引发事件的原因,更不想因此就做出改变。很可能在某些人眼里,一旦做出了调整或改变,就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而这是决不允许发生的。
  据媒体报道,安徽石台县某高考考场首场考试的过程中,一名考生的眼镜因被怀疑是作弊工具被监考员带走检测,最终确认是误判,但眼镜归还时已经过了40多分钟。针对考生家长的质疑,石台县教体局调查后回应称,监考员的操作和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换句话说,考生没错,监考员也没错。既然谁都没错,在这样一场关键的考试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波折”,到底该如何解释?石台县教体局的回应,不出意外地引来舆论强烈质疑,质疑的背后是深深的担忧。现在戴眼镜的学生这么多,考试中没有眼镜极有可能影响发挥,如果监考员的做法符合规定,那就意味着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这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如何安心?
  或许教体局这么回应,是出于好心,想要保护那位平素工作认真的监考员,保护每一个“接手”过眼镜的考场工作人员,进而维护高考考场纪律严肃性,可这么做却忘了一点,出了状况却找不到原因,那就没法避免“闹剧”重演。顺着官方的思路,想必再遇到疑似作弊工具的眼镜,监考员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带走检测。抱着“宁可误判也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态度,考场纪律确实得到了保证,可对于今后走进考场的考生来说,这种态度以及态度指引下的工作方式,却不啻于“定时炸弹”。
  之所以这么说,是希望有关方面不是把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工作不出问题,而是多考虑一下各方的利益诉求,不能让一丝不苟的监考员“背锅”,也别让无辜且相对弱势的考生听天由命。纵观整个“眼镜事件”,除了考场工作人员和考生之外,还有一方至关重要,那就是考场规则的制定者。换个思路来看,既然监考员的做法符合规定,却很有可能侵犯考生的利益,那就意味着规定本身有值得改善之处,或者说当地考试组织部门对规则的理解有偏差。其实在官方做出回应之前,就有不少媒体提出过建议,比如发现了疑似作弊工具,考后再仔细检测,确认作弊事实之后再依法惩处,既保证了考场纪律,又避免误判造成的影响。
  这样的规则改变,是很容易想到的,在操作上也没什么难度,如果说真有难度,那就是“态度”的问题了。仔细想想,官方之所以得出谁都没错的结论,就是想尽快平息舆情,不想深究引发事件的原因,更不想因此就做出改变。很可能在某些人眼里,一旦做出了调整或改变,就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而这是决不允许发生的。哪怕要为这份“坚持”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在所不惜。相比于一两名监考员的“不够灵活”,相比于检测仪器的偶然错报,这种看待得失的态度才是最可怕的。若是都按照这样的态度来做事,还有什么进步的可能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