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道有毒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小学操场上的跑道居然成了问题。作为一种难以容忍的新闻事实,“毒跑道”去年已陆续在江苏、广东、浙江、江西、河南等多个省份的至少15座城市曝光,自上月下旬开始,“毒跑道”又以极为急促的节奏在成都、北京、沈阳等地延伸,并一举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一大焦点。舆论的矛头指向了一个看似吊诡的事实:一方面是学校铺设的跑道气味刺鼻,并致多名学生出现病症;一方面是官方检测结果显示,跑道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王学钧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中,名嘴白岩松针对这一结果发出连珠炮式的质问:官方宣布达标,但标准达标吗?推荐标准有针对孩子的标准吗?孩子们在跑道从事体育运动合格吗?《南方都市报》也发表社论《符合国标却不安全是在纵容合法互害》拷问国标的有效性——如果符合国标却并不能保证安全,就是在纵容整个社会合法互害。《新京报》社论《拒绝“毒跑道”,国家标准不能抱残守缺》则呼应道:在全国多地出现因新建塑胶跑道导致学生身体不适之后,诸如北京深圳等地已自行另立标准。原来过于宽松的国家标准,此时难道不也应该与时俱进吗?
  那么,国标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检察日报》评论文章《检测“毒跑道” 不能拿孩子当实验品》为国标改进确定方向:现行跑道检测标准按成人体质设定,并不符合儿童体质,有必要按儿童体质设定;需要检测的项目不在检测范围之内,应当对检测标准予以完善。《西部商报》时评《“毒跑道”检测均合格应该追问“标准”》则进一步对“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最根本的是,从速制定符合孩子使用的塑胶跑道标准,一是指标全面,该覆盖的要全覆盖;二是参数要经得住推敲,需充分考虑孩子体质及适应性;三是变推荐标准为强制标准,原料生产及施工都要以质量及安全为核心。”
  媒体的拷问并没有停留于国标问题。《广州日报》评论文章《“跑道有毒”不只是标准缺位的问题》把视野引向纵深:“国标更新当然是必要的,但做好过程控制,确保跑道的生产、施工、招标、验收都在一个可控的框架内进行,可能更为重要。”新华社则更为具体,对“毒跑道”发出掷地有声的“五问”:校园运动场地为何“五毒俱全”?毒跑道是如何进入学校的?施工,还是“施毒”?“毒跑道”为何检不了,查不出?十多年前就有预警,为何难堵漏洞?在条分缕析之后,针对监管上的缺失,新华社还在一篇时评中直言《面对“毒跑道”,我们情绪不稳定》:“跑道事发,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先铲了跑道再说。但这仅仅是应急手段,如果不从源头上、管理机制上解决,没有了‘毒跑道’,下次我们还会遭遇‘毒教室’、‘毒课桌’……”
  那么,监管的缺失又该如何弥补?人民网时评《让孩子远离“毒跑道”还要靠法律发力》强调法律的威力——跑道建设链条上的某些企业流淌着“不道德的血液”,监管条线上的教育、住建、质监、环保等多个部门常常集体陷入“责任的打盹”,为此,须尽快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制建设,不仅要制定更细致的法规法条,而且要严格执法,用法律制裁、终结“毒跑道”。
  也有媒体从另外角度打量“毒跑道”。《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毒跑道”凸显青少年处于风险社会的风暴眼》指出,包括“毒跑道”在内的一系列事件表明,青少年是风险社会的受冲击者,也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为此,要以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政策化解青少年成长风险,要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要求作为政策和标准制定的基本标准——只要是跟青少年成长相关的设施、用品、物品等,都必须采用尽可能高的标准。
  最后,舆论的触角伸向了一个更深邃的领域——人性。搜狐网时评栏目《必须正视毒跑道上人性的沉沦》一文如此说道:“毒跑道现象的性质相当恶劣,它不仅明白无误地暴露了理应负有监督制造的各个部门丧失了守护学童健康的公共责任,同时展现了所有从各个环节分食利益的人等丧失了基本的人性。毒跑道现象是公共行政的灾难,也是一场必须被严肃对待的人道灾难。”
  从跑道有毒到人性有毒,如此推演其实并不突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