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中纪委去读书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2016年06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九龙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尤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更加突出和鲜明。抗战将领、义士们视死如归,但他们也有普通人一样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坚硬与他们的柔软一样感人。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出版于2015年,也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百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迎来胜利。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这些抗战家书的原稿大多珍藏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是珍贵的历史见证。在《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的阅读中,这些七十多年前的信件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仿佛穿越到七十年前的炮火硝烟之中,与战场上的将军士兵一起经历大战,看到战乱中的人们颠沛流离,看到兄弟父子祖孙夫妻生离死别,咫尺千里。在这些原始信件面前,不用多说什么,你只需要去感受这故纸里的温情,感受那段历史就行了。
  那真是一个壮烈的时代,战场上的官兵,无论将军还是士兵,提笔写下遗书,捐躯赴国难,很多人从此再没有回来。甚至有些信是随身携带的,还没来得及寄往家乡,写信人已经战死沙场,比如戴安澜将军。张自忠将军在遗书中说:“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每每读到这封遗书,心情总是不能平静。
  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鲜为人知的历史与人生。不同于官方正统的历史,它记载的更多的是历史的细节,是个人的带有温度的历史。在家书里,史书中叱咤风云的将军展现出他们儿女情长的一面,比如左权、吉鸿昌、谢晋元、蔡炳炎。去细读这些家书,你也能发现不少历史的罅隙里,有着更为丰富的信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