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老门牌是老宅子留的念想
曾住在老城中心的“老济南”不断外迁,心里一直为原住地留着地儿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盛福花园安置房里,魏如方留着老四合院的门牌。
  拆迁以后,韩晓东和李连溪会时不时翻看老照片。
  李连溪女儿和外孙站在宽厚里,以前这是他家老四合院。
  四合院的老照片上,韩晓东在阳光下的院子里画牡丹。(资料片)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张阿凤
     泉城广场、大明湖新区、省府前街……这里曾是“老济南”祖辈居住的地方,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地方已成为济南的“大客厅”,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则从市中心迁到了城市外围。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张阿凤
唐园园         

小王府街到盛福花园
父亲买地盖四合院
怀念老宅成了心病

  “家住小王府街27号。”搬家8年,68岁的魏如方提起老四合院,仍然张口就来。从出生到2008年搬迁,他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
  搬家那天,魏如方小心翼翼摘下门牌,铁皮门牌生了锈掉了漆,魏如方却当宝贝保存起来,不时拿出来看看。这是老宅子留给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后一个念想。
  魏如方现住盛福花园,这是集合了省府前街、省府东街、舜井街、解放阁等多个老城区拆迁居民的集中安置房小区。住在这里的还有71岁的李连溪,是魏如方在小王府街的街坊,从1948年出生到2008年拆迁,小王府街45号的四合院是他唯一的家。
  “这个四合院是我们自己的房子,1949年前我父亲买了这块地基,填起坑来,自己亲手盖起来的。”谈起自家的老四合院,李连溪眼中闪过一丝光彩:“我家四合院面积很大,300多个平米,足足21间房,周围院子很少有这么大的,街道上开会都到我家里去开。”
  提起老宅子的位置,几乎每个盛福花园的居民都十分自豪:“5分钟到珍珠泉,5分钟到黑虎泉,5分钟到泉城广场。”李连溪的老伴韩晓东这样描述老家位置。“亲戚朋友,谁没房子都能来住,外甥结婚没房子,带着对象一起住到我这里来。”房间太多,李连溪还把其中几间租出去。最多的时候,四合院里住了19口人。
  韩晓东热情地向我们展示四合院的老照片,布满爬山虎的院子里,主人家铺开一条长桌,在阳光下手持毛笔画起牡丹,浓浓的生活情趣扑面而来。
  拆迁后,韩晓东一刻也没忘记自己在老宅的时光,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怀念在韩晓东这里甚至成为一种“病”。“就前两天,我到世茂附近理发,不知怎么回事儿,突然不会迈腿了,两腿直哆嗦。”她说前两年有次世茂施工围住不让进,她跟施工人员争执了很久:“那是我的家啊,我想回家看看。”
  今年9月份,外孙10岁生日前夕,李连溪带着女儿和外孙又来到自家“老宅”。站在连接着繁华的世茂国际广场和热闹的宽厚里的街头,李连溪指着外孙站的地方,一字一句跟他说:“你脚下踩的这块地,就是咱的老家,你小时候在这里住了两年。”
大明湖畔到盛福花园
曾在泉城路摆摊养家
7年天天骑车回老东门

  一杯花茶,香气氤氲,“花茶喝了一辈子了,咱老济南人就好这一口”。已经84岁的张忠宝老人身体硬朗,70多平米的房子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阳台上不时传来蛐蛐的叫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06年,她家老宅拆迁,搬到明福苑,女儿在她对门要了一套房,能相互照顾。
  出嫁前,张忠宝住在桑梓店,1953年结婚后,就搬到大明湖畔的阁子西街,成了居住在济南最中心区域的人,“那时的大明湖还没院墙,水也没现在清,我们都在湖里洗衣服,孩子们钓青蛙、游泳。”张忠宝家是卖调料的,公私合营之后,20多岁的她到历下食品公司做售货员。
  “那时候我们早上四五点就到西郊的济南第二酿造厂去拉酱油”,张忠宝所说的济南市第二酿造厂,就是现在济南德馨斋食品有限公司所在的位置,张忠宝没想到的是,拆迁之后她被安置的地方,比当年拉酱油的那个西郊还要远一些。“我们等于是从城市被赶到农村”,张忠宝的大女儿王继凤说。
  对曾住大明湖东门的乔立志来说,老城区不仅是成长的家园,更是见证一生奋斗经历的地方。白天摆一天摊,晚上炒一晚货,他硬是靠着泉城路上的一家炒货摊,撑起一家五口的生活。
  “夜里孩子生病,把大娃锁家里,我和对象一人抱一个,去省立医院看病,看到凌晨5点。回来我就去上班,上到晚上六七点回家,开始炒花生瓜子,每天炒100斤,炒到晚上12点。再后来上了牛奶,凌晨3点要接货,摊我就不收了,直接在路边睡,下雨也在那儿睡。”
  10月28日,乔立志迎来75岁大寿。儿子执意带老两口去了五星级饭店,还开着新车带老两口去了烟台龙口看南山大佛。即使如此,乔立志还是觉得大明湖的老宅子好,“住得长了,熟了。”
  “我今年75岁了,不瞒你说,来盛福花园的7年,我特意买了辆新电动三轮,天天骑到老东门,去打扑克。12点去,晚上六七点回来,天天如此。”现在,乔立志的老宅子,已经成为大明湖新区的一部分。“成河了,成桥了。”
木头园子巷到明福苑
半夜小偷屋顶跑
搬新居先装了防盗网

  随着济南的发展,现在的明福苑和盛福花园已经完全融入城市当中,只有门前航运路上五天一次的板桥集,还提醒明福苑的居民,他们周围曾是农村。但是赶集,已成居民的一种乐趣。记者再次来到明福苑时,正赶上大集,站在小区门口不时看到满载而归的居民,就连张忠宝老人也要到集上去置办一下家里这几天要吃的肉菜了。
  “几乎家家户户都得去赶集,现在看看,这种生活也挺好的。”小区居民李业英说,“从生活的方便程度上来看,这里比原来大明湖那儿还要方便不少,你看看我买的大枣,超市里卖三四十元的,我买的才13元一斤。”
  “刚拆迁时接受不了,但想想能住上楼房,心里还挺期待的”,秦丽娟(化名)和丈夫李希福(化名)搬家后住在二楼,“我装修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安上了防盗窗。”
  李希福笑着说,之所以有这么强的防盗心理,完全是因为住在木头园子巷时被小偷吓怕了。“我们那个胡同是个死胡同,离火车东站又近”,李希福像说一部警匪电影:“警察追着小偷跑,不熟悉地形的小偷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那个胡同。那时房子矮,没路了,小偷一下子就蹦到房顶,半夜我经常能听见房顶上有人跑。”
  李希福家的四合院也曾多次被小偷盯上,“有一次半夜我在家躺着,听见窗外头有人,估计就是小偷。我躺着的地方旁边正好有个窗子,那个小偷正在往里看,我一下子站起来朝外面大喊,吓得他赶紧跑了”,李希福现在说起来像个笑话,但当时,他却有点后怕。“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这个了”,李希福说,“小区有大门,门口有保安,这防盗网作用也不大了。”
  除了不用担心小偷,搬家之后,也不用担心下雨了。“我们搬到木头园子巷的那年刚赶上大水,院子里积了一米多的水,把厕所里的脏东西都冲出来满院子漂”,秦丽娟说,由于没有下水道,这些水足足过了十几天才彻底退下去。
东关大街原地回迁
过去的“三大关”
如今成了黄金地段

  高永英和傅专杰都是土生土长的老济南,不仅他们经历过拆迁,父母、兄弟姐妹几乎都经历过拆迁,老济南的很多历史也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我原来老家是曲水亭那边的,最早在牌坊前头,后来迁到现在路大荒旧居里头”,在高永英童年时,路大荒就是她心中的路爷爷,每个月会专门拿出钱来接济一个院的其他邻居,还会给他们讲大明湖的事情。
  傅专杰的老家在东关大街附近,后来也经过了拆迁,只不过拆迁后居民又原地回迁。“我祖上是拉黄包车的,那时候东关大街就是穷人聚集区”,傅专杰说,过去济南有“三大关”的说法:“东关钩子手、西关查户口、南关贩卖人口,不过这已很少有人知道”。
  东关、西关、南关分别指的是东关大街、西市场和趵突泉附近,“东关钩子手说的是东关淘粪的、捡破烂的多,都拿着个钩子”,傅专杰解释:“西关查户口指的是西关有钱人多,要饭的都到那挨家挨户敲门;南关因为泥巴比较好,所以人们都捏泥娃娃,吹着竹哨走街串巷地卖,才有了‘贩卖人口’这一说法。”
  “你再看看,现在那些地方都是什么样的,全都是黄金地段了”,傅专杰说:“把这些地方腾出来,建成些高楼大厦,让济南更先进,这也算是我们给济南做的一点贡献吧。”
  拆迁十年后,今年已经70多岁的明福苑的居民陆自阳也想通了:“原来确实住在风景区边上,不过一年也去不了几回。但是当时拆迁的时候是真不愿意搬,还跟政府讲条件。不过现在看着,人挪活、树挪死,在这个地方住习惯了也挺好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