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前脚刚搬,老街巷就拆了
老城区拆迁别丢掉“济南味”,商埠区改造将拆留并举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商埠重新修建,延续历史风貌。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当年的后营坊街附近(资料片)。
  泉城路老照片(资料片)。
  改造后的百花洲保留了老济南传统韵味。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城市日渐更新,今天的济南中心城区,几乎每一寸土地背后都有一部拆迁史。老城区拆迁的背后,除了功能提升、民生改善,也留下了不少遗憾。防止城市特色淡化、城市文化丢失,是“拆、改、留”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对待的问题。

  本报记者 唐园园 张阿凤 
刘雅菲          

四合院也算棚户区?
老城拆迁别淡化特色

  2016年6月,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济南名胜百花洲终于揭开“红盖头”,开始实验性文化展示。沿着老街巷往深处走,在灶台边上看着炉火烧热水,在小院门口搭着被子晒太阳,老济南的市井风情、生活百态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索体会。
  “其实,拆迁前,我们每天都在过这种生活,现在再去看,越觉得想念。”曾住在舜井街片区老四合院的孙淑英说。
  石板路、老街巷、四合院、泉水人家,如果说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符号就是支撑其不可缺少的特色。但城市的发展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老城拆迁的过程中,城市特色也在一步步淡化。
  “济南也是城市流行病的患者,到处都建一个样的楼盘小区,四合院都算棚户区,有点失之偏颇。这也是中国城市的通病,各个城市越来越雷同。不过很多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保护老街老巷和传统街区,所以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长期致力于城市纪实摄影及城市传统文化保护、继承与开发利用等课题研究的牛国栋表示。
民间传说咋没了载体?
为老街保留它的故事

  济南“山、泉、湖、河、城”景色融为一体,尤其是老城中的泉水特色风貌带具有浓厚的“济南味儿”。充满故事的老街巷,泉边汲水、洗菜、棒槌洗衣的百姓生活,传统的民间工艺等,都带有独特的济南特色。但不可否认,在城市拆迁过程中,这样的一些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济南每个老街都有故事。”济南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民俗专家唐景椿介绍,许多老街巷跟着拆迁不见了。因为商业开发,一处特别有济南文化的老街“高都司巷”就被拆除。“该巷有着500多年历史,据传是因明代曾有一高姓‘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
  唐景椿介绍,济南民间有“三山不显”的传说,指的就是历山、铁牛山和灰山。原先这三个地方,因为地下有石头凸出地面,不太显眼,走到近处才能见到而得名,而现在这三处山可谓真的不显了。
  唐景椿说,其中灰山就位于大明湖路中段路北的汇泉寺街的46号院中,现在因为拆迁改造,灰山已经位于水下了。“许多济南的文化就是这样消失的,拆迁确实促进了济南的发展,但其中的文化也需要保护。”唐景椿说。
怎样才能不留遗憾?
商埠区改造要拆留并举

  回望济南拆迁的区域,很多建筑的拆除都会让济南人感到无比惋惜。如济南老火车站、象牙馆,还有泉城广场北边的邮局,这些建筑的拆除都让人觉得非常可惜。“我认为在以后的设计中必须要动脑筋,要看清哪些可以拆、哪些需要保留,避免像火车站这样的优秀设计成为市民的回忆。”牛国栋表示。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在还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有特色的老街老巷、名人故居,因为岁月的侵蚀,这些建筑多少都有些破旧,是一拆了之还是修复保护?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老建筑、传统街巷该何去何从呢?
  特别是建筑集中的老商埠区,又会有着怎样的将来?对此,济南市城市更新局局长刘胜凯表示,对于老商埠区的改造,要围绕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所讲的拆、改、留并举,以这条主线来进行商埠区的改造。“我们近期也和城投、槐荫区一块儿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这个区域的历史文物和一些建筑,都进行了标示”,以建造结合、综合整治、功能提升、历史文化保留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把我们的商埠区这一块宝地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