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家三代矿工的年代秀
2017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难得的下午时光,一家人在俞学恭老人家里聊天。
     “孙媳妇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八斤多,我们家四世同堂,已经20口人了,哈哈哈。”提起刚出生50多天的重孙子,俞学恭和老伴彭芳兰乐得合不拢嘴。俞学恭住在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家属院,一家三代都是煤矿工人,包括三个儿子和三个孙子。
  30年里,经历了煤炭行业从初期建设到黄金十年再到如今的转型升级期,他们明白未来会更好。

  文/片 本报记者 黄广华 贾凌煜
通讯员 王伟        

只身一人来支援
分到福利房一家人团聚

  81岁的俞学恭是鲍店煤矿第一批煤矿工人,1984年从滕州老家来到鲍店煤矿援建,从此在这扎下了根。“当时的鲍店煤矿是还未开采的新矿,在地上和地下同时开荒掘进。巷道最低只有400毫米,只能平躺下头朝内双腿使劲蹬着前进。”
  艰苦开垦换来的是产量上升,工人们的工资从30元逐渐涨到300元……1989年,俞学恭分到了职工福利房,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和三个儿子从老家接来,一家人从农村小平房住进了70多平米的楼房,农业户口也转成非农业户口。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煤矿行业一片红火。鲍店煤矿不断扩大生产面,本单位职工子女优先招工录用,俞学恭的三个儿子先后在矿上上了班,并顺利娶上媳妇。
  俞登宽是俞学恭最小的儿子。23岁时,他第一次背上矿灯,下到430米的井下,走进设想过无数遍的黑咕隆咚的井道……虽然气压变化使他呼吸不适,仍挡不住兴奋,“像初生的小牛犊一样有干劲儿”。在他年少时的概念里,老家人都羡慕父亲能在矿上干工,但这座矿城并非谁都能进来。
工资越发越高
兄弟仨都买了小汽车

  “那时候日子过得好啊,工资高待遇好,厂里还经常发米面油、小家电,家家户户都通纯净水,用水用电都不花钱。”老大俞登琦是兄弟三个中唯一不下井的,2000年之前矿上流行“十个10”,每到春节前都会发10斤油、10斤肉、10斤带鱼……不愁吃穿,还有结余。
  2001年之后,煤矿效益越来越好,矿上不再发十个10的福利品,而是直接加发奖金,年底加上加发的奖金,在井下工作的弟弟们一个月能领上万元工资,自己也能领到五六千元。
  1992年出生的俞长儒是老三俞登宽的儿子,2011年高中毕业时,面临着上大学还是参加招工的抉择,一家人紧急商议,毅然决定参加招工,这一决议也让俞长儒搭上了集团公司的最后一批招工末班车。至此,一家三代都成了鲍店煤矿的工人。
  2008年,福利越发越多,一个月一万多元的工资,俞登宽和媳妇一商量,花6万多元买了辆小汽车。很快,两个哥哥家也买了小汽车,一家人再到父母家聚会时,门口能停一排车。
对煤矿感情深
没想着离开矿区

  这两三年,陆续开始有人从这座矿城里走出去,进来的人则越来越少。“走的那些人,大部分是招来的大学生,他们对鲍店的感情没有我们深厚。”受父亲的影响,俞登海他们从没想过离开矿区,也没想过让儿子离开矿区。“我们老辈儿就干这个,我算是子承父业,我的儿子又子承父业。矿山就是我们的靠山,没有煤矿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家。”
  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企业亏损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国家出台一系列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政策措施。兖矿集团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和能源资源型企业,通过化解过剩产能、转型升级以及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煤企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子。
  2016年下半年,煤炭市场有所回暖,这直接体现在工资上。“春节前两个月都加发了工资,有一个月更是加发了一千元。”俞长儒说。“有矿才有了我们这一家子,从当初我自己过来支援,现在家里20口人了。”从来鲍店时的30多元,俞学恭现在退休工资领到5000多元,一家人都很明白,是鲍店煤矿改变了家人的命运。
  彭芳兰自从来到矿上,专心伺候爷几个,如今79岁的她,每天早上下楼买菜,儿媳或孙媳谁有空谁来做饭,在彭芳兰的带领下,这个家里的女人们相亲相爱,孙子和孙女、重孙子、重孙女们时常来绕膝玩耍,这就是他们的获得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