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遗址重现元代关帝庙
历时7个多月,汶上修复千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04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元代大殿前的春祭关公大典。
     关帝庙大修后
重现元代建筑风貌

  11日,举行春季祭关大典的关帝庙是汶上县刚修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上世纪80年代大修之后,关帝庙历经30载,年久失修,闲置至今。
  去年汶上县启动关帝庙保护修缮工程,主要维修武圣殿、寝殿、偏殿、东西庑、山门、倒座等建筑。 
  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整个维修工程持续了7个多月,“最重要的是整个工程坚持修旧如旧。”每个建筑细节都经过专家考证分析,无论是整体建筑格局还是细微之处,都力争恢复元代遗址原貌。尤其是在寝殿的修筑上,更是让原本荒芜的遗址得以重现,让游客领略数百年前的原始风采。  
  作为主体建筑的正殿东西阔13.4米,南北进深9.2米,高8米,歇山式建筑,单檐,顶覆琉璃瓦,脊饰吻兽。殿内明柱12根,重梁起架,内外斗拱疏朗,四角斗拱稍密,自下昂,昂嘴翻转,略显扁尖,上部微突,砖砌墙体整殿给人一种古朴感。殿内塑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内墙上遍施壁画。 
  在关帝庙、宝相寺、文庙三大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旅游街区之后,汶上县也已对另一处省级文保单位文庙进行保护修复和规划布展工程。目前,文庙完成了中路古建维修布展,正在进行两侧仿古建筑的施工,计划设置开笔礼、成人礼等体验项目。 
求雨后普降甘露
当地百姓自愿捐建

  关公文化是一种传统民间信仰,其形象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
  在汶上人的记忆中,位于尚书路中段的关帝庙,凝聚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影响了一代代汶上人。  汶上县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的关帝庙始建于元代,座北向南,是一组由原庙门、正殿、两庑、寝殿、戏楼等组成的元代风格的建筑群体。庙中留存的碑刻记载显示,这所关帝庙修建于元代中叶,当时汶上久旱无雨,黎民百姓祈求关帝显灵,普降甘露,百姓自愿捐资修建关帝庙。 
  汶上县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兵部尚书路迎曾率先对其进行重建。到清康熙四十二年,候选知县路松年率众捐资再次重建;嘉庆十三年,当地人又自发筹资重建;同治十年,汶上知县郑溥又对其进行了重修。
  直到1986年,省文物部门拨专款维修大殿,并恢复了庙门及两庑。同年9月,关帝庙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李岩松 通讯员 刘长春 胡克潜 王玉 
  “关公武圣,日月同光。忠义任勇,帝德昭彰。千秋彪炳,万世辉煌。九州同尊,四海共仰……”11日上午,伴随着阵阵馨香、声声钟鼓,丁酉年春季祭关大典在汶上县关帝庙内拉开帷幕。关帝庙大修后,另一处省级文保单位文庙也在进行保护修复和规划布展工程。工程完工后,汶上将形成名副其实的“儒释道”传统文化旅游街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