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2018年0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秦川

  2017年,阿里关闭了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阿里向全国公安机关推送涉假线索1910条,协助抓捕涉案人员1606名,捣毁窝点1328个,涉案金额约43亿元。1月10日,阿里巴巴在杭州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打假年报》)。(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打假年报,数字“饱满”,内容光鲜,既是对过去一年打假成果的生动梳理,也彰显了真打假、打真假的打假姿态。对假货零容忍,就是对用户负责;赢得用户信赖,企业才有未来。
  诚如中国质量万里行协会会长刘兆彬所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全力以赴打假,可以让电商环境更好,也能面向广大的消费者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如是。一说到企业责任,世人很容易想到企业做慈善、参与扶贫等等,而对于像阿里这样的大企业而言,全力打假,最大程度压缩假货在平台上的生存空间,何尝不是最被寄望的履职尽责?
  企业责任并不抽象,更不虚无,正体现在做该做的事,并且力求做好。消费者苦假货久矣,不清理假货,不铲除假货生长土壤,就谈不上高品质生活,也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顺应消费者的热切期待,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假货不敢冒头,一冒头就遭灭顶之灾,既是对公众诉求的呼应,也是对自身形象的再造。
  尽管打假已经初奏凯歌,但仍需从三个维度审视当前的打假态势。其一,必须正视假货新特点新动向,以更好地见招拆招。比如,线下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假货正呈现跨国境、跨平台流窜销售之势。显然,打假不是一家企业的事。除了企业行动起来,执法机关也应该更主动,以推动解决假货区域性、行业行、领域性问题,全力围剿线下假货源头。
  其二,必须善用司法手段。一个案例是,2017年,阿里作为平台发起中国第一例针对售假卖家的民事诉讼,目前该案入选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将打假纳入法治轨道,更有震慑力也更有持续效果。同时,继续推进“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提升造假售假的违法犯罪成本。
  其三,必须强化防范措施。对假货不能止于打击,还应重于防范。一定程度上说,消除假货土壤关乎多层面的治理能力,唯有实现社会共治,让假货成为全民公敌,让治假成为全民自觉,特别是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业都能做到守土尽责,造假售假才能失去市场。
  对待造假售假行为的最好态度,就是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所说的那样,“誓做让制售假分子最痛恨的人。”如不惜成本地投入打假,不遗余力地支持执法机关对线下假货源头围剿,不惜代价对售假卖家诉讼追责,让造假售假分子日子不好过,不仅感到痛更感受到怕,才是世人渴望看到的场景,这也正是企业履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