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募捐屡陷“吸睛式”困局
以苦情博同情实属无奈
2018年0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寒风中,10岁的女孩走上街头,为患病的姐姐募集救命钱。采访中,记者不禁又一次为个体的不幸而动容。但近几年来,当越来越多遭遇不幸的个体募捐时以“地瓜妹”“煎饼侠”甚至“男扮女装卖卫生巾”等方式映入公众视野,我们禁不住要问:个人募捐行为缘何屡屡陷入“眼球效应”?

  本报记者 许建立

“吸睛式募捐”频爆出
一天获捐150万元

  梳理过往的诸多事例不难发现,在各类“吸睛式募捐”案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关注的人越多,捐款的人可能就会越多,获捐的额度也就越高。这无疑也就成为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的直接原因。
  以“地瓜妹”事件为例,2014年12月,一名女生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附近摆摊卖地瓜,被“热心网友”称为“最美地瓜妹”。经网络发酵,省城多家媒体介入报道“济南最美地瓜妹街头卖烤地瓜筹钱救哥哥”。最终,该女生两天时间内获得捐款8万余元。
  跟“地瓜妹”如出一辙,2016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附近,一名“煎饼侠”扮相的男子出现在一家煎饼摊前,“卖煎饼救白血病女儿”。此事同样经网络发酵、纸媒跟进,成为一时热点,“煎饼侠”两周时间获捐6万余元。
  或许是因为济南大医院较为集中的缘故,其他诸如“卖子”“卖女”“卖身(自己)”等募捐方式,在济南的街头屡见不鲜。就在2017年8月,在儿童医院附近,一个19岁的准大学生举牌“卖掉自己救弟弟”:愿意放弃上学给好心人“打一辈子工”。后经媒体跟进获得部分捐款。
  在早年爆出的“父亲男扮女装卖卫生巾救女”事件中,当事人短短一天时间就获得了高达150万元的捐款。
已经遭遇不幸
还要放下尊严

  或以老幼病残展示苦情,或以奇装异服吸引眼球,在缺少话语权和关注度的情况下,这些遭遇不幸的人放下尊严向公众示弱,实属无奈之举。但正如记者此前在采访中遇到的:被报道引起公众关注的,不时会接到陌生人送来的捐款,而同一病房里,绝大多数都是跟被关注者一样不幸,甚至更为困难的不幸者。
  社会学者认为,“吸睛式募捐”短时间获得巨额善款说明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只是缺少释放爱心的途径。通过媒体的报道,众网友看到募捐者的困境真实存在。一旦打消被骗的顾虑,捐款随即而来。  
  “谁能吸引眼球,谁就直接受益”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些医生在目睹病人的困顿之后,有时也会给病人出主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引社会关注,进而获得捐款。
  “眼球式募捐”的直接效果,甚至催生了“专业策划人”。记者在此前采访时,有一位外地某公益组织的人士就坦言,是他专门策划了“地瓜妹”事件。在另一案例中,当事人坦言曾受当地一公益人士的“指点”,并答应对方在捐款达到10万元时给予对方一定比例的“酬谢”。最初“男扮女装卖卫生巾”的当事人就曾默认为博取同情,在网上发帖虚造“妻子抛下女儿离家出走”的不实信息。个体的苦情沦为个别“公益人士”谋取名利的机会。
  诚如受访的社会学家坦言,个人街头募捐合乎情理,一旦为了赚取眼球而不惜编造情节,策划种种苦情,伤害的是慈善本身。
网络筹款“风生水起”
但并非每个人都幸运

  近两年来,各类互联网爱心募捐平台开始进入大病患者的视野,也给越来越多的重病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社会层面大病救助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1月11日上午,一则水滴筹上的求助信息在济南的朋友圈中引发关注。2017年11月,家住济南市中区的韩先生之妻身患重病,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救治。韩先生在水滴筹上表示,自身免疫型脑炎的治疗费是个无底洞,总治疗费需要上百万元。
  由于韩先生和妻子都来自烟台栖霞农村,100余万元的治疗费对韩先生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令人欣慰的是,韩先生的求助信息发出后,30万元的筹集目标一天内就筹满了。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在各大网络筹款平台上发起求助的人数众多,但并不是每个发起人都能筹足目标金额,很多发起人会选择提前提现,毕竟在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下,耗不起等待的时间。对于亟需救助的人来说,一周之内筹足目标金额,实属幸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