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驱动传统车企转型
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智能制造
2018年1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院士专家与企业家们就“自动驾驶”尖峰对话。 通讯员 高宣 摄
     本报11月8日讯(记者 修从涛)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11月2日,2018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在济南举行。100余位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济南,围绕“智启新时代,慧创新动能”主题就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行业发展趋势展开交流互动,其中,“自主驾驶与汽车制造业的转型”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对话议题。
  大会特别设置了“院士与企业家对话”环节,李德毅院士与来自华晨鑫源汽车、南京金龙客车、泛太通信导航、中国重汽集团的四位企业家围绕“自主驾驶与汽车制造业的转型”开展思维碰撞,把脉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
  “传统的车企对新来临的技术浪潮诚惶诚恐,不惜重金投入,说明这个新领域来势非常凶猛。”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张蒙阳说,福特汽车、通用汽车、丰田汽车这几年已投重金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据其介绍,目前中国在客车上追求的还是尽量以安全和疲劳探测为主,辅助功能在逐渐地引入商业客车。
  张蒙阳坦言,无人驾驶技术对造车企业冲击很大。他举例说,将来的无人驾驶会让车变得更小、更适合需求,变得更轻量化,这与传统车的做法相抵触。仅这一点就会对车的构造、材料的应用,包括底盘、控制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重汽集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负责人田磊说,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到来,“闭门造车”的传统技术研发方式已经面临挑战。自主驾驶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传统汽车的融合产品,企业只有更加开放、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同时抓住自主可控的技术才能生存。
  泛太通信导航深圳有限公司CEO叶雷对无人驾驶最大的体会是“性价比”,他认为影响所有技术往前推广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怎样让一个好的技术应用把价格降到能让老百姓应用。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机器人赋能整个制造业,可能会导致制造模式的变革。中国从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连续四年高速增长。去年突破了14万台,整个增速接近60%。目前,机器人已在涉及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和110个行业种类广泛应用。
  李德毅院士认为,自动驾驶在中国有特别的优势。在他看来,无人驾驶在制造业有“五大力量”:传统车企、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滴滴等新兴行业、谷歌等互联网行业以及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他希望能让这“五大力量”能协同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