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聚焦

A05版:广告

A06版:壹读·聚焦

A07版:壹读·关注

A08版:城建

A09版:财经

A10版:文娱·热点

A11版:文娱·热点

A12版:产经

A13版:身边

A14版:身边

A15版:动向·国际

A16版:乐动·欧足

B01版:今日济南

B02版:泉城事·假日行

B03版:最抢眼·零距离

B04版:齐鲁鉴赏

B05版:特刊

B06版:特刊

B07版:学堂

B08版:学堂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HC01版:太白湖·头版

HC02版:太白湖·看点

HC03版:太白湖·新城

HC04版:太白湖·家园

J01版:今日烟台

J02版:今日烟台

J03版:今日烟台

J04版:今日烟台

K01版:2020.9.29

K02版:新闻

K03版:新闻

K04版:新闻

P01版:今日菏泽

P02版:今日菏泽

P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Q01版:今日青岛·头版

Q02版:今日青岛·关注

Q03版:今日青岛·关注

Q04版:今日青岛·专题

R01版:今日日照

R02版:今日日照·体彩

R03版:今日日照·专版

R04版:今日日照·形象

R05版:今日日照·论丛

R06版:今日日照·资讯

R07版:今日日照·专版

R08版:今日日照·形象

S01版:今日泰山

S02版:今日泰山·城事

S04版:今日泰山·综合

S05版:今日泰山·专版

S08版:今日泰山·专版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3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城事

W04版:今日威海·关注

W05版:今日威海·城事

W06版:今日威海·教育

W07版:今日威海·城事

W08版:今日威海·关注

Z01版:今日枣庄

Z02版:镇街

Z03版:镇域

Z04版:教育

Z05版:镇域

Z06版:综合

Z07版:综合

Z08版:金融

Z09版:楼宇

Z10版:金融

Z11版:楼宇

Z12版:综合

为新中国而作的美术颂诗

齐鲁晚报     2020年09月29日
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献礼新中国71周年华诞
  2020年6月,在一场山东美术馆线上美育课上,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介绍:“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源自于情感,蕴藏着关于美的真理。美术馆则不仅是美感的汇聚地、情感的能量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的桥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特殊节点。71年风雨兼程,71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闯出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国庆前夕,我们走进山东美术馆,在典藏作品中鉴往知今,启迪未来,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作桨,在浩荡的时代东风中,向着下一个光辉目标启航。

为了山高水长的传承

  2020年8月,“面对——钱捍抗疫生活影像日记”摄影展现场。展厅里,《致敬,抗疫英雄》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胜利凯旋合影巨幅照片捐赠仪式正在举行。山东省首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曲仪庆在自己的照片旁签名合影,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展厅,以此感谢医护工作者用血肉身躯筑起抵抗疫情的钢铁长城,感谢他们与我们共度凛冬又如约在盛夏相逢……在3米×10米的巨幅照片上,写满了观众的祝福“中国加油!!!”“向英雄致敬!”“谢谢你们!”……
  在与之相邻的展厅,国画《霜晨》中,三位身着军装的女军医静静地凝视着在场的观众。在清晨的寒风中,她们无惧危险、逆风而行,虽风尘仆仆而目光坚定,虽奔忙疲惫却意志坚毅……穿越时空的阻隔,在情感的世界中为我们筑起打不垮、推不倒的巍巍长城。
  这件作品的作者王晓晖,是将艺术融于生命的87岁“女先生”单应桂的高足。
  单应桂,1949年参加工作,用画笔记录了共和国从危难中不断奋起,在磨练中百炼成钢的历史,培养了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家、教育家、评论家。
  她的作品中没有夸张奇特的形式、没有绚丽动人的色彩,却于质朴自然间蕴藏着时光阅历沉淀下的隽永意味、厚重分量和细腻情感。人们皆称赞她乐善好施、蕴藉敦厚、豪爽善良,而她却说自己不过是先生们的倒影。她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画坛大家,“先生们的风格,皆有坚守的脊梁和操守。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和学术风范,莫不是时代的榜样,也是学生们永恒的财富”,至今,她依然将先生们的教诲铭记于心,“李可染先生说过,艺术家从事创作不是探囊取物,要把整个生命力投进去,必须全力以赴。有的人马马虎虎一辈子精力都没集中过,因此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大科学家、大艺术家都是能够高度集中精力的……”
  为此,她在7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始终坚持着三条稳定的主线:对人民生活始终不渝的热情,对当代女性形象的特别关注以及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坚定信念。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她坚持“笔墨当随时代”,要求年轻画家既要学绘画,也要学做人,要有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的历史使命感。她培养出一批影响山东乃至全国美术发展的艺术家,而她的学生们又影响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当我们在盘算着8天的“十一”假期去哪旅游或者比较着哪种“网红”月饼更好吃时,生活在幸福新时代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在70多年前抗战时期的中秋夜,一个讨饭的孩子去牢房,为无缘无故被关进牢中,归家无期、吉凶难卜父亲送饭时的场景。
  这是画家路璋《中秋》中描绘的画面,而画中的那个孩子——就是画家本人。
  那个跪着都难以求生的年代,距离今天只有70多年!当我们在享受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换来的安定生活时,我们不能忘记那曾经岌岌可危的山河、遍体鳞伤的家国,不能忘记那“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危局,不能忘记那“少年中国”的呼唤、“中华民族再生再造”的期盼、“振兴中华”的呐喊……
  未经黑暗,便看不到光明的可贵;未了解旧中国的苦难,便无法读懂新中国重生的意义。
  于是,艺术家们自觉肩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怀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真诚投身于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路璋说:“历史画创作是我多年来艺术创作最重要的部分。我从历史中选取题材,作为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思考的借题。如果离开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只是被动地反映历史,大概很难产生好的历史画作。在创作中,我珍惜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和使命感,这使我体验到了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在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中,我完成创作。”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艺术家驻足回首,反思前行。这其中,既有老一代人在奋进、慷慨、激昂中重温过往,也有青年一代在胜利、英雄、伟大中追寻崇高……于是,他们用激情澎湃的主题性创作,记录下家国、时代的转场。

为了看清楚走过的路

  2020年5月,“风华——山东美术馆馆藏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精品展”、“能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和“时代叙事——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共同亮相,以美术形式梳理总结新中国70余年来时代印记。
  这里,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建设情景——解放后,艺术家真正走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劳动,笔墨格局气象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和建设者的形象开始出现在画面上。如张彦青、徐金堤等,每到一处,便能迅速抓住一地特色,即使当时不用画笔实地写生勾勒,也能目识心记地默画写生,一旦下笔,便能及时在创作中将默记素材加工提炼,概括为提纯意义的作品。
  这里,有“平淡而诗意”的集体记忆——当我们把历史镜头拉近,便会发现波澜壮阔的时光总是少数,平淡舒缓的日子构成我们的一生。而在艺术家笔下,将我们熟悉到漠视的场景转化为可爱可亲可忆的画面,将动态的时光凝固为诗意的永恒,平静普通的物象被赋予了独特鲜活永恒的艺术生命,这便是最为感人的平淡。
  这里,有“千万种姿态”的个人奋斗——逐梦,不是一朝一夕;圆梦,不是一时一地。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变,每个人奋斗的样子,构成了今天中国的表情和节奏。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消防队员……千万种姿态,一样的拼搏,奔跑的中国充满力量。
  于是,艺术家笔下的内容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2020年8月,“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亮相山东美术馆,引发观众观展热潮。人们对这个中青年艺术家主场的当代艺术展产生浓厚兴趣。其实,在“丹青不知老之将至”的艺术圈,名家大家亦始终对艺术的当代性关注着、工作着,创造着。
  在杜大恺的艺术中,“当代的”、“中国的”、“我的”是他的三个艺术追求和身份认证——“当代”指历史时序中的即时性,“中国”是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觉,“我”则是生命个体对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的价值认同。他认为,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一种超然的生命现象,承认并接受这一现实是“现代性”的由来,这是一种质的规定。
  在张志民看来,一个画家不应该一辈子只写一种字、画一种画,就像人一辈子不能只吃一种粮食一样,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花样多一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应该以“为祖国山河呐喊”的气魄大胆创新,达到“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的境界。
  在杨松林的笔下,绘画是他与自然、传统、时代对话的语言,他把自己的生命能量注入其中,被带到无忧无虑、自由乐观、率真自由的人生境界,进而获得真实而独特的灵魂。
  在闫平眼中,色彩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她善于运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如交响乐般的令人激荡的画面,表达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引发观者心灵的共鸣。
  于郭怡孮而言,“传统是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传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他把创新看作传统的一部分,清醒认识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而传承是我们的根脉所在。他心中充满光明和自信,要致敬历史,报答时代——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就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站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关键点上,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祝福英雄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张望 《金色年代》
  ▲郭怡孮 《罗霄山花》
  ▲闫平 《似水流年》
  文/王真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