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本报财金记者参加了某第三方理财公司举办的理财讲座,会上该公司的工作人员极力鼓吹自己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议期间“刚性兑付”、“保本保息”、“年化收益12%”、“国家最大的”、“政府担保”、“政府支持”、“高于银行贷款5倍的风控措施”等各类违规销售的字眼层出不穷,让在场的投资者兴奋异常。 然而记者在仔细翻看该公司的产品推荐资料时发现,该产品的风控措施也仅仅为投资融资方的100%股权质押和实际控制人的无限连带责任,换一句话讲,如果该公司出现问题,100%的股权质押并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投资者可能面临的就是漫长的资产处置期,何时回款、回多少款都是未知数。 去年底,中信信托发行的三峡全流通信托项目出现兑付危机,该项目共发行4期,募集资金总额13.35亿元。中国建设银行承担了其中两期、总计2.697亿元的资金募集任务,中信信托募集的资金规模为10.703亿元。由于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经营不善,出现大笔债务,使得三峡全流通信托项目的兑付也遭遇危机,中信信托无奈欲以公开拍卖债权形式回款,并且表示,不会对投资者进行所谓的“刚性兑付”。所幸的是,今年年初出现了神秘资金接盘,中信信托随即宣称中止拍卖,后续的处理情况仍然不甚明朗。 近年来,信托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保险和基金行业跨入了10万亿时代,该行业的实力和功能作用也不断提高,有力的支持了实体经济,信托产品受到高净值人士的追捧,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托便凭借近乎两倍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和近乎百分百的兑付完成了一个行业超越的神话。 然而真正站到10万亿的平台上之后,行业的兑付压力便开始集中显现出来,仅今年上半年,包括华澳信托、中诚信托、国投信托、吉林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都出现了兑付危机问题,信托业风险暴露的概率在不断加大。 顾名思义,信托投资最关注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也就是信托产品到期本息是否能偿付的风险。例如某房地产信托产品受到国家政策影响,项目销售出现问题,抵押率也足,到期不能有足够的资金偿还本息,就面临信用风险。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了解产品、谨慎投资。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报于近期将举办齐鲁财金大讲堂的信托专场,特邀了中国资深的信托专家为投资者提供10万亿时代的信托优选策略。 订座电话:0531-85196316。(财金记者 胡景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