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拾趣
2014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翟在科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了,思想解放了,宴请宾客、聚朋会友也是常有的事。我参加盛大的酒宴不多,偶尔坐在那里,耳朵和眼睛也常常获得一些新鲜东西,觉得酒宴在座次、行酒、酒态诸方面雅趣横生。
  《百家讲坛》上有位黄教授讲酒宴的礼仪时说,主陪要对着正门而坐,主陪左右是贵客,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战争。他说,古代战事频频,刺客神出鬼没,主要人物对着正门而坐,可以眼观六路,洞察一切,提高警觉性。这让我豁然懂得了一个大道理。有一年教师节,我被安排在校长所在的第一桌。因为我已内退,不愿抛头露面,主动坐在离校长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校长的对面。宴会结束,校长对我说:“你不应该坐在副陪的位置。”我才发现,我对座次竟然如此不知规矩。一个单位有主陪、副陪,如果地位差点,就当三陪,三陪安排在边上,称为“边陪”。“边陪”戏称为“便盆”,就飘散着卫生间的味道。
  这是座次上的趣闻,行酒过程中更是妙语连珠,千姿百态。
  倒啤酒,开始叫“歪门邪道”(歪着杯斜倒),“卑鄙下流”(酒顺着酒杯壁下流),快倒满口时“改邪归正”。否则那泡沫不安分守己,喷出杯外,不利索,不雅观,没风度。这些成语属贬义,用在这里,便有意外效果,让人快乐。
  喝酒有几部曲。先是彬彬有礼“慢声细语”,兴奋了,就“花言巧语”,酒精发酵了,便“豪言壮语”,喝高了,就“胡言乱语”,最后“默默无语”,都醉倒了。
  有一次,我们学校宴请附近的村干部,那村主任是酒场老手。酒过几巡,他提出“以色列”(一种颜色排列)。他的杯里斟满了白酒,他拒绝在座的人倒红酒和啤酒。口枪舌战起来。副陪是办公室主任,年轻气盛,有酒量,便起身应战,以解其他人之围。那村主任提出罢宴。副陪发话了:“某某年岁大了,身体欠佳,你这不是为难人吗?”僵持了一阵后,这位村主任满脸堆笑解疙瘩似地说:“我讲的‘以色列’,说的是颜色,又没讲多少和种类,不能喝,倒白开水也行。哈哈哈哈!”他真是大大的狡猾狡猾,大家乌云散尽,见了太阳,破颜一笑。
  有一年,我随几位要人到牟平西关取经,村办企业老总设宴招待,每人眼前三个酒杯,大杯倒啤酒,中杯倒红酒,小杯倒白酒。然后主人领酒,说:“改革开放,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足了,我们村旧貌换新颜了,这多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把酒哗哗哗地倒进大杯,提议庆祝一下,来个“三中全会”,一饮而尽。这时兴的名词,有创意的祝酒令,给酒场添了彩,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我有位邻居,原是某单位的主任,提起酒宴,他谈到了“跑步前进”的酒文化。这“步”谐音“部”,指上级部门,这“前”谐音“钱”,意思是说,跑上级部门,通过酒宴,就可以拨下款来。那时节,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单位的头头便高规格地设宴招待。行酒之间,什么“一口闷”“舔一舔”等等酒令,都过时了。有时喝到关键时候,酒量就是款项,一杯喝干,给你一万,头头便豁出命喝上个十杯八杯的。这主任还谈起酒宴上的笑话。有位局长,酒喝到数了,想吸支烟,顺手把打火机叼在嘴上,然后摸索衣兜。别人不知他在玩什么花样,一问,全都明白了,他在找打火机,大伙都笑出了声。还有位女士起来敬酒,说:“我光了,你们看着办吧。”这“光”字就很逗趣。我相信,这不会实有其人,一定是男士们追求趣味发明的。我问:“你当主任,经常舍命陪君子,这不天天醉吗?”这位主任说:“常在海边走,不能老湿鞋。有时喝上一口,接着端起茶杯吐进茶水里;有时点上一支烟,把酒滋润到烟卷上;实在喝多了,便到洗手间,用一手指伸进咽喉,便会吐出来。”我听后,觉得自己遭罪,浪费公费,真是劳民伤财。
  现在反腐倡廉,禁绝公款宴请,真是大得民意,大快人心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