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更替,养生更重要(二)
2014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夏天离去,“秋老虎”肆虐横行,这个季节也便成为了感冒、腹泻、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和儿童也成了这几种疾病的两大高发人群。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夏秋交替季节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呼吸道疾病: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手足口病:夏秋之交小儿手足口病多发,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手足口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等感染,因此应做好宝宝日常用具的消毒,教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腹泻、肠胃病: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胃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就会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会引发腹泻。
  秋季养生防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期间的推移,大家会慢慢的适应从闷热到凉爽的这种季节交替的变化,然而身体还是有点跟不上这变化的速度,因此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所以还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然而要留意,秋季并不是一个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季节,应循序渐进,以免适得其反;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我国中医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以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睡觉时最好在子时之前,由于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时,此时睡觉,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
  秋天留意防燥: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鼻乃肺之窍,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此外,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说“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所以要想防秋燥,还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比如适量的喝淡茶、豆浆等。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品,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若是肠燥,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还要多调节空气湿度,保持四周环境的水分,比如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内,多种植或摆放一些绿色植物,以缓解空气中的燥气。
  专家提醒:对于养生,我们一定要顺应时节,饮食、运动、衣物增减等多方面注意,以免六邪入侵,引致疾病发生。 
       通讯员 齐艳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