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孟氏:重新点亮亚圣光环
2014年10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76岁的孟子后裔孟祥坎感到遗憾的是,孟母三迁祠中的碑不少都在“文革”中被破坏。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摄
  孟祥居展示台湾大伯托人捎回来的孟氏家谱及三迁志。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摄
  孟府全景。 (资料图)
     人们常说“孔孟不分”:前者创立儒家学说,后者则是这一学说最重要的集大成及继往开来者,他们的诞生地相邻,且均被视为海内外儒学的发源圣地。
  2000多年前受教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且以善养“浩然之气”著称的孟轲,恐怕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千年,最终跻身到这个庞大学说体系的金字塔靠近顶端的位置。尽管如此,住在邹城,顶着“翰林院五经博士”头衔的他的后代们,与临市曲阜的“衍圣公”相比,却显得落寞。
  不过,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走进生活,如今邹城的孟家人,正期待着再次光耀先祖。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本报《今日运河》记者 黄广华

  “清理完杂草,孟子的思想活水将再次流出”
  “让孟子思想回归故里”——这是亚圣孟子的故乡邹城这两年提出的新口号。
  国学的长热不衰,国家高层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倡导,让邹城人觉得机会来了,为此,当地官方还专门成立了“文化突围”指挥部,为振兴孟子思想文化做准备。
  不只官方,当地的社会心态也在悄然改变。“30多年只顾发展经济,人心浮躁,现在该是到了寻找‘道德之根’的时候了。”9日下午,在邹城孟府内,对孟子及孟氏家族有着深入研究的邹城亚圣书院院长邵泽水,对此颇有感慨,作为亚圣故里,邹城无疑是孔孟儒学最重要的寄托地之一,这让当地人充满想象。
  相比曲阜,邹城的体量要大得多,且常年居国内百强县前列,但就知名度而言,显然轻了不少。事实上,早在20年前,邹城曾有过一次重塑辉煌的机会,但并未如愿。
  1994年,邹城召开了“孟母教子国际学术研讨会”,邵泽水回忆,为了提升会议规格,打出影响力,邹城邀请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正是程思远在致辞中将“孟母三迁”的精神总结为中国母教传统的肇始,后天努力、客观环境对人成才的重要意义,这一对孟母教子的阐释沿用至今。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篇重要致辞的作者就是邵泽水。当时在邹城市委宣传部任职的他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由于沟通问题,会议召开前一天,主办方才得知程思远没有准备致辞,于是邵泽水就被临时拉去写了个急就章。
  邵泽水清楚记得,当天下午4点左右,他硬着头皮来到程思远住处,“战战兢兢”告诉程思远未准备讲稿并请示如何着笔。出乎他意料,“程老没有发火,而是很和蔼地说了几点要求,让我尽快写完给他。”
  尽管当时邵泽水没有系统研究过孟氏家族,但身居“圣人之乡”,耳濡目染加上工作上的一些接触,当晚12点就完成了致辞稿,并于次日早4时送审,“获得程老肯定”,也得到与会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
  不过,这篇文章连同那次会议,并未如主办方所愿地带动全国的“孟子热”,邹城在外人眼里还是默默无闻。
  但现在不同了,在这个纷繁芜杂的年代,人们愈发重视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心灵的涤荡作用。这让“亚圣”之乡似乎看到了一丝重振雄风的曙光,只不过思路变了,那种再披着“传统文化”外衣,供游人到此一游,如此蜻蜓点水式的旅游文化开发,已然是此路不通,如今的人们更注重传统的精神内核。
  对此,邹城市委副书记赵勇给齐鲁晚报记者打了一个“清理枯井”的比喻:作为亚圣故里,原本就有着丰富的思想之源,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精深思想未得到重视,就像一口水井没人管理而逐渐被荒草覆盖,以至于人们慢慢忘记了这里原本曾流出过股股思想源泉。“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把这口井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让孟子的思想活水,源源不断再次流出。”赵勇说。
  共用排行,对孔家以老师相称
  众所周知,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生于春秋末期,而他的学说的集大成者孟轲,则生于战国,孔子死后百余年,孟轲方才诞生,并受教于孔子孙子子思。
  孔被尊为“至圣”,孟为“亚圣”,虽然至圣在前,亚圣在后,不过,治史者都承认,就对儒学的贡献来讲,孟子具有巨大的原创性,奠基者与光大者实不可做简单排名,但他们在世俗社会的地位却迥异。
  “孔子很风光,孟子很寂寞”,这是邹城当地人惯用的一个形象说法。10日上午,孟子第75代嫡次孙、73岁的孟祥居说,“孔家嫡长子历代被封衍圣公,孟家则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后民国期间改为亚圣奉祀官),一个说法是,前者相当于朝廷一品大员,后者相当于七八品级别。”
  邹城虽然离曲阜只有区区二十多公里,但是孟庙孟府的型制和规模,与孔府孔庙相比有着巨大落差。“孔府占地240多亩,孟府只有60多亩,只相当于孔家的四分之一。”9日下午,邹城孟府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仅从占地规模上,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
  在历史上,自西汉儒学被确立为治国之道后,孔子便成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在各个朝代均受到顶级礼遇,孔家“NO.1”的地位不可撼动。而孟氏家族之所以被称为“家族”,始于唐宋的“孟子升格运动”,经过这一“升格”,孟子从秦汉的隐而不彰,到元代“亚圣”地位正式确立,家族方才崛起。
  在孟氏家族研究者济南大学教授朱松美看来,看似风光的孟子家族,历史上实则处于一种难以明言的夹缝状态,一方面因其儒家的身份特征而被推到了社会政治前沿;另一方面,作为亚圣又缺乏像孔子家族一样的正宗与辉煌。
  “没有孔家的提携,孟家很难获得后来的名声。”邵泽水告诉本报记者,也正因此,孟家人去孔家,都会非常恭敬。
  这点也得到了孟氏后裔孟祥居的确认,他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孟家历代嫡长子到孔家拜谒时,对相对应的孔家人,均以老师及师母相称,而非“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之类一般称谓。
  同时他澄清,社会上流传的孟家比孔家“同辈矮三代”的说法,是不对的,“除了嫡长以师生相称外,孔孟两家旁支相互之间交流并不多,互相之间称谓与常人无异。”
  而朱松美教授发现,孔、孟两个家族后来共用行辈排字,“从第58代起,即明代以后,两个家族的辈分排行完全相同,直至民国,历三百余年。如果不是有意所为,仅用偶然、巧合之类很难解释得通。”朱松美认为,这足以说明孟氏家族是在效仿孔氏家族,而不是相反。
  “孟子后人对孔家人,心里应该既有尊敬,同时又有羡慕。”一位研究孟子多年的当地学者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毕竟现在客观存在的差距,影响的不仅仅是孔孟两家人,其所在的曲阜、邹城也会被经常拿来比较,只是两地心照不宣。
  今年7月,邹城《孟母教子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在不少人看来,力推“孟母教子”,强调“母教”的开创性作用,正是邹城避开曲阜的“差异化”策略之一。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曾受到批判
  作为儒学正统,孔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相似的是,家族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据孟祥居介绍,孟府曾受到国民政府的“庇护”,1927年蒋介石带兵北伐,路过邹县到孟庙拜祭时,曾在孟府见山堂手书“保护孟庙,不准驻兵”八个大字,足见当时对“亚圣”孟子的尊崇。
  孟祥居说,解放前夕,大伯孟繁骥(孟子第74代嫡长子)带着孩子去了台湾,此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托邹城籍的外姓台胞带过信来,并授给孟祥居《孟子家谱》及《三迁志》两件“传家宝”,一家人这才又有了联系。
  而据邹城本地曾到过台湾的一位学者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到台湾的孟家人虽然身为亚圣后裔,但并未享受多好的礼遇。在子女成年后,外人眼中的“亚圣奉祀官”孟繁骥,却独自居住在一处公寓的一个小房间里,平时连与儿女见面的机会都不多。而据公开报道,孟繁骥1990年6月26日病逝于台湾。
  至于留在大陆的孟家嫡次系,同样命运多舛。孟祥居说,他们家在建国初的土改中,就被赶出了孟府。此后,一家7口挤在别人家的两间小屋里,困难时得靠街坊邻居接济才得以艰难度日,一度他还曾随母亲要饭……
  “我的父亲是1950年前后饿死的。”孟祥居说,那天他正在外挖河道,管事的突然来告诉他,他家里出事了,并准他三天假。孟祥居马上预感到“肯定没好事”。因为平时为了多挣工分,他很少请假,并且上面一般也不愿给他放假。
  孟祥居甚至自嘲说,如果不是那个年代大量的体力劳动,他恐怕“练不出现在这样的好身板”。
  后来再经历“文革”,孟家的境遇更差,孟庙遭破坏,孟子的思想更是一再被批判。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这被当成“典型的宣扬主观唯心主义”,而孟子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又被认为是在“鼓吹剥削阶级统治有理”。这些给邹城的孟家人留下了沉痛的记忆,直到现在,他们才不避讳谈起孟子。
  文化程度受限让家族振兴乏力
  对于孟氏家族的人来说,与政府层面希冀的让“孟子思想回归”等宏大理念相比,他们更在意的是家族的延续。
  尽管被选为孟氏家族在大陆的代表人,孟子第75代嫡次孙孟祥居最大的遗憾之一,是自己只有初中肄业的文化水平,这显然与“圣人之后”的名声不太匹配,这也牵绊到了他目前振兴家族的努力。
  因为历史原因,孟祥居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统战工作政策在邹城得以落实,为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对台的统战工作,需要找到一位与孟氏嫡裔关系最近者为代表。之后,经过基层推荐,组织考察,最终确定他为孟氏后裔代表的适当人选。
  此后20多年间,孟祥居担任过邹城市政协常委,并连任了5届邹城政协副主席,分管科教文卫等。而他坦言,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肩上的担子又不轻,“只能靠后来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经过学习,孟子的经典之作,他能张口就来,对孟子的思想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体悟。
  2007年退休后,他得以真正展开那项对他来说更艰巨的事业:家族振兴。“在有生之年,力争做好三件大事:一是恢复间断半个世纪的传统祭孟大典,二是把原属邹城管辖的凫村(孟子诞生地)及孟母林,重新划归邹城,实现孟家的‘完整统一’,三是续修《孟子世家谱》。”孟祥居说,现在祭孟大典已经恢复,家族续谱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
  10月10日上午,在接受采访期间,孟祥居接到了两三个电话,其内容之一便是续修家谱,还有与之相关的外地孟氏宗亲会的筹备。
  “修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在各地成立孟氏宗亲会或分支机构,然后借助他们调查当地孟姓人家的情况,确定是否入谱等。”孟祥居说,启动三年来,这项工作进展顺利,但依然有大量工作要做。不过,现在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孟子诞生地凫村及孟母林仍然在曲阜管辖之下,他曾上交多份政协提案,试图变更其管辖地,但都不了了之。
  “孟子诞生地是圣人故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回来怎么能行呢?”采访中,孟祥居不止一次提及此事。
  但是,重振孟氏家族,外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阻碍了整个家族的振兴。”邹城当地的一位学者认为,不管孟家历史上有过怎样的辉煌或失意,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振兴的关键是,“在学问上能有所突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