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祠前,两位孟氏后裔介绍“孟母三迁”的故事。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摄
朱松美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本报《今日运河》记者 黄广华
邹城孟氏家族源于孟子。孟子的伟大,一方面来自他对孔子开创的儒学做了“继往圣,开来学”式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不可不提的一点,则跟他的母亲仉氏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千古,可以说,没有仉氏就没有孟子。同时,这位坚忍卓识的母亲,还在无意中提升了中国“母教文化”的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在家庭中没多少发言权。”10月9日下午,邹城亚圣书院院长邵泽水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正是孟母的出现,将传统女性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日益深入人心。
孟母教子的内容主要包括“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其中尤以“三迁”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史载,孟轲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仉氏走上独自抚养儿子的艰途。此后,为了给儿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仉氏先是把家从邹国北边的凫村搬到20里外的户营村,后又从户营村搬到10里外的子思书院附近,引导儿子走上求学之路。
10月9日下午,齐鲁晚报记者走访了孟母三迁之路。从凫村到户营,有20来分钟车程,而从户营到子思书院,只需10来分钟车程。
“现在开车走着容易,但在交通不便的古时,一个妇女为了教育调皮的孩子而屡次搬迁,足以说明她的远见卓识。”一位当地人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此外,孟母还以身作则,为了完成对儿子无意中的一个承诺,在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决然给儿子买肉吃。而在儿子对学习有所倦怠时,她还以断机(割断织布机上的经线)为喻,告诫孟轲要坚持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关于孟母的这些事迹,记者遇到的孟氏后裔无人不知。
在户营附近的孟母三迁祠,两位孟氏后裔,76岁的孟祥坎和80岁的孟祥辉,说起家族往事,滔滔不绝。“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要懂得谦让。”孟祥辉说,在家族中,母亲一直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要任务。
就儒家的教育理念而言,从孔子到孟子,均希望能由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担当。其中,修身排在了第一位,而家庭无疑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平台,家庭中父母的教诲,则尤为重要。
现在很难说,孟子思想中,究竟有多少源自他的母亲仉氏,但从孟子的那些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之中,让人很容易就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浩然之气”。
按现在的说法,这些都是“正能量”,而正能量无疑需要良好健康的心态做支撑。在这方面,孟母的教诲,不是打骂,没有强行灌输,而是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这对孟子心态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由此,有专家认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之心,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上曾经流行的一个段子:“做不了圣人,但能做圣人的母亲”,似乎也有其合理之处。
济南大学教授朱松美由孟母入手,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母教传统,发现从春秋战国的鲁季敬姜、孟母、齐田稷母,到两汉的叔孙敖母、隽不疑母,再到晋、隋陶侃母、郑善果母和两宋的苏(轼)母、欧(阳修)母、岳(飞)母,这些母亲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伟大的人格修养和完美的教育艺术,培养出众多博学廉洁爱国之士,形成了优良的母教文化。
“中国母教文化的特性,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的培育与毅力的锤炼,二是在教育方式上,重视‘说理’、‘垂范’式的柔性教育。”朱松美说,这些特点,在孟母身上均得到显著体现。
此外,母教与孔孟儒学思想也有着契合之处:古代以儒家为核心的教育内容,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即便现代社会,也始终将道德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母亲往往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道德上的完善。
朱松美认为,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母教优于父教。“母子关系的亲密从怀孕期间就已确立,而父子关系的建立则从子女出生之后才开始。”朱松美说,母爱源自天性,更加根本而深厚,子女是否能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母亲的垂范力、教育力和影响力。
“在家庭中,母教的柔性手段,无疑更能凸显出良好的教育成效。”朱松美说。而这一点,无疑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
邹城孟氏:崇德重教 传承儒道
邹城孟氏家族,是中国文化史上以传承儒学而扬名的孔孟颜曾四大家族之一。孟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学第一人,因而历史上常以“孔孟”联称。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深化,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至巨。
与中国多数古老的家族一样,孟氏家族的源头最早也可以上溯到传说的黄帝时代。由黄帝后裔武王灭商建周,周公分封建鲁,至鲁国“三桓”之一的庆父和卫国孟絷,孟氏先祖在战乱与迁徙中辗转融汇,在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应对中完成了由源至流,由凝聚而壮大的发展历程,成为以邹国孟氏为中心,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欧美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家族。
从中国家族发展的一般情况而言,农耕社会与仕进政治的规约,形成了中国普通家族“耕读传家”的家族传统风习。以“耕”求得生存,而以“读”求得科举入仕,以家族与政治的联姻求得家族的长期存续与发展。与中国多数类似民间自发生长起来的普通家族相比,孟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因其邹鲁相联的地缘特征而赋予了特定的鲁风孔学意味,由尊礼重教的儒风习染而成就了孟母教子的家学教育渊源,并由孟子对儒学的弘扬而塑造了孟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家族文化风习。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儒学政治地位的抬升,政府对于孟氏家族在经济、政治上的多方优遇,使孟氏家族摆脱了“耕”的生存压力,而专注于“恪遵先祖圣训”,注重温良恭俭、礼义廉耻等儒家传统道德品格的习染和养成,从而成就了孟氏家族在尊先敬祖的血缘存续中崇德重教、传承儒道的家风特点。
辩证地看,这样的家风与家学教育特点,无疑使孟氏家族在儒家思想的弘扬中,以楷模的角色力量承担起中国文化传承的重担,但也不得不看到,由于单纯重视礼仪道德培养而忽视社会生存能力的培育,这种家学教育与家族传统的纯粹化,对孟氏家族自身的内源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负面效力。
齐鲁世家 您来定
今年初起,本报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对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的28个家族分篇进行展示,目前已经刊发了其中27个家族的家风故事。
我省作为传统文化大省,历史上还有很多拥有深厚家风家学底蕴的家族,本报将继续挖掘他们的家风故事。今起,面向读者征集齐鲁世家线索,如果您对曾在某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家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欢迎推荐,来信请附相关推荐材料。
来信请寄:济南市历下区泺源大街2号大众传媒大厦28楼《深读周刊》
电子邮箱:qilushijia@126.com
(本报记者)
孔子后裔孔道辅
力促孟氏中兴
在孟家的发展中,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对孟氏后裔的提携之功,不可不提。
史载,孔道辅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举进士第,正式踏入仕途,后历任大理寺丞、尚书兵部员外郎、右谏议大夫及权御史中丞多种职务。一生几起几落,仕途多舛,既因对朝廷的忠直而被重用,也因“鲠挺特达”的秉性而遭谗。
以兴复斯文为己任的孔道辅对孟家的评价很高,他尤其推崇孟子,曾有“诸儒之有大功于圣门者,无先于孟子”之说。孔道辅知兖州,借机访求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并“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以公孙丑、万章之徒配”。孔道辅的访墓立庙,成为此后孟子林庙建设的开始。
此外,孔道辅还到孟子出生地凫村,找到了孟子第45代孙孟宁,并向上推荐孟宁,后孟宁担任邹县主簿,主孟子庙祀,自此孟家开始逐步兴盛,孟子也逐渐引起更多人关注,地位稳步提升。可见,孔家的提携,对于孟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奠立了至圣与亚圣二府密切关系的牢固基石。
瑞蚨祥的
“孟氏”经营
孟氏族人除了重视读书取士外,还有不少有经商才能,孟子第69代孙孟雒川(1851—1939)就是济南老字号“瑞蚨祥”的创始人。
18岁接手家族企业后,孟雒川便以其特有的雄才大略、严格的管理手段和儒家诚信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各堂号中异军突起。1893年,他将济南西关的“瑞蚨祥”拓展到北京和烟台,主营绸缎百货。
靠着经营有方,到1924年,孟雒川经营的瑞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商号,已遍布京、沪、津、济、青、烟等全国多个大中城市。1934年各地共有分号二十四家,从业人员一千余名,成为声誉齐鲁的“金融巨头”、民族商业资本家。
瑞蚨祥的成功,正在于重视对“人”的软管理:一方面建立了一套严格而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职员选拔条件极其严格,除重视诸如出身、长相、举止等外在要素外,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人的内在品行。瑞蚨祥的铺规涵盖了认真做事、老实做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道德行为的诸多方面,全文用宣纸红格毛笔正楷书写,悬挂于饭厅正面墙上,使店员耳熟能详,铭记于心,并严格执行。
孟雒川奠立的“诚信为本”、“连锁经营”等经营管理模式,连同他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战略,为中国的商业经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据《孟氏家族文化研究》(朱松美 著)
更多世家报道请登录齐鲁晚报网(http://www.qlwb.com.cn/)齐鲁世家专题页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