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治国之本
2014年10月1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钱宁
孔子认为礼为治国之本。为什么呢?因为以礼治国,就是以仁治国。
【论语】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13)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用礼让原则来治国,又怎么谈得到实行礼呢?”
在孔子看来,仅有向仁之心,而无礼的约束,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反之,治国以礼,其仁自兴。他曾详细地解释过其中的道理:
【论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2)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缺乏礼的指引,就会辛劳烦倦;只是谨慎而缺乏礼的指引,就会拘谨畏缩;只是勇猛而缺乏礼的指引,就会言语尖刻。君子专注于亲情,百姓就会兴起仁爱之风。故旧不被遗弃,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治国以礼,首先是对主政者的要求,当然,目的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容易管理。
【论语】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41)
【译文】孔子说:“上面的人喜好礼,那么下面的百姓也就容易领导了。”
有一次,孔子和子贡曾就祭祀中该不该用活羊有过争论。
【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17)
【译文】子贡提出要去掉朔日祖庙祭祀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心疼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今天看来,子贡更具“环保意识”,倾向于动物保护,当然,孔子这里强调的也不是一只羊的死活或一个具体祭祀仪式的存废,而是礼对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