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祁白水
古代,百姓人家生育,很少有去太医院请医生的,多是请接生婆来家助产,用的接生设备也很简单。看小说《金瓶梅》,李瓶儿生官哥儿,只不过用了一点草纸,一床小包被而已。孩子生下来,又熬了些定心汤,打发产妇吃了。所谓定心汤者,不过就是些草药,养神安志而已,没什么营养。
二十多年前,儿子出生时,妻子是去医院住下的。但仅仅是住下,只是量一量血压,做做B超,观察孕妇的反应,孩子生了,再住一两天,观察一下,大人孩子都正常,很快便可出院。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一百来块钱。我那时刚参加工作,一月也就百十块钱的工资,却感觉不到多么大的负担。
现在孩子生产,得提前半个月住到医院里,妇产科那一通折腾,好似用刑一般,不让你把所有检查设备过一遍,哪肯罢休。那些名堂咱不说也罢。到孩子、大人双双安全归家,少说也得七八千元扔进医院,多者如剖腹产得上万元。但人命关天,比起一身两命来,钱又算得了啥?医院方面,正好赚个钵满盆满。
过去,孩子生了,得派专人去娘家报喜。娘家得了信息,铺排筹办,组织一支庞大的队伍来“送祝麦”。所谓祝麦,就是些红糖、小米、鸡蛋、挂面之类,皆是为孕妇月子里增加营养的。以前经济条件差,吃是第一位的。娘家“送祝麦”,好像必须择吉日,亲戚邻舍,随时可以来馈送。当孩子满月了,产妇也可出户随意活动时,须得大张旗鼓地宴客,做满月。
古时候,孩子生后三天须“洗三”;满月了,做“弥月”;然后至一百天,有“百啐”;直到满一周年“抓周试啐”,才算圆满结束庆生之礼。这些繁复琐细的庆生礼仪,流传到今天,只有做满月一项被顽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洗三朝中的重要仪式剪发,俗称“铰头”,也是保留节目,少它不得的。必得亲娘舅,也就是产妇的娘家亲哥弟,为外甥(女)剪取胎发,舅、就谐转,取其大吉大利之意。
过去做满月,亲戚朋友都有小孩子衣服布料、鞋帽之类馈送,后来发展为送小儿成衣一套,现在经济发达,人也学乖了,干脆直接送钱,给个红包省事又实惠。过去,主家都是提前备办酒菜,届时在家宴客。现在,到外边酒店订上几桌,说说笑笑的酒饭用过,各自归家,庆生宴就算完满画上句号。
生老病死,人生四大关目。而生是生命和人生的开始,也是希望的开始,所以才会有那么繁琐的庆生仪式,顽强地固定在民间的风俗习惯之中,虽有所加减,亦有所化变,但一直绵绵如缕不能断绝。
过去,医学不发达,难产、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现在医学进步,催生针、剖腹产,皆可帮助孕妇成功分娩。于是,有人看到了人力的可为。
生,既是人生之始,便有人想在起跑线上抢占一个好位置,譬如生辰的吉利,譬如属相的良好。有人查黄历、卜八卦,弄出一个好日子来,便让医生动用医学手段,使自己的孩子成功降生在某一个时间上,以图一“生”定终生。甚者,如果自然分娩会进入下一年份,而下一年恰恰是个不好的属相,便让医生剖腹而产,人为地加以趋避,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所谓有着上佳属相的年份里。属相好了,一生便会兴旺发达么?荒唐。
自然生产,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就是古人所说顺应天道,天人合一吧,而种种的造作“吉利”,实是逆天而行。剖腹以产,是孕妇难产时的无奈之举,却成为医院牟利、产妇及家人讨彩的合谋,自以为一切“良机”尽在掌握,实是一出娘胎便种下先天不足的隐患,何吉之有?可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