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区保护与改造以来,楼南大街又重新焕发青春
600多岁老街“畅谈”古往今来
2014年10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古城区上演“乾隆出巡”,再现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的场景。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20世纪70年代的楼南大街。(资料片)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这里曾有过明朝一品镇国将军刘通府,这里也曾上演过抗击日寇的激战场景,这里还有国内闻名的海源阁藏书楼……600多岁的楼南大街上,自2009年古城区保护与改造以来,高大古朴的南城墙、南城门楼拔地而起,人们追逐流逝的岁月,搜寻历史的记忆,畅谈楼南大街的古往今来,更有一份对这条古老大街焕发青春的美好期待。
  明将军府清亲王祠
都曾建于楼南大街

  据原聊城糖酒供应站高级经济师刘洪山先生的史料得知,楼南大街距光岳楼百米左右路西,曾建有明朝一品镇国将军刘通府第。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刘通在吴王朱元璋军中,跟随平定南方诸雄。明洪武元年(1368)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是年2月随军攻克东昌并驻军于此。后继续北征,平定天下。洪武四年(1371)奉命回东昌建平山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又随蓝玉北征,直到元王朝彻底灭亡。
  从史料来看,作为武将,刘通为明朝的开国和政权稳固,南征北战做出突出贡献。圣君嘉之曰:忠。主将称之曰:能。官至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都督,官阶一品,封镇国将军,赐建府第在东昌城内楼南路西。 
  明初,刘通将军府兴建于楼南路西,是这条街历史上的重要一页。而在晚清,又有“僧王祠”在此建立。宣统二年编修的《聊城县志》载:“僧忠亲王祠在光岳楼南,光绪二十二年建。”僧忠亲王又是谁呢?
  史料记载,僧忠亲王名叫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嘉庆皇帝嗣外孙,清末著名将领。曾率清军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擒杀林凤祥、李开芳。咸丰十年(1860)9月,直隶、山东等地捻军四起,僧格林沁被封郡王,率万余清兵到山东作战。清廷授权他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多次打败捻军。同治四年(1865)4月,追击捻军首领赖文光、张宗禹部,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吴家店陷入伏击圈,清兵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杀,终年55岁。 
  僧格林沁兵败身亡,同治皇帝谕旨,称其“公忠体国”,因此“着加恩,配飨太庙”,命在他所转战的五省地方建忠王祠。所以,东昌府的楼南大街路西有了“僧忠王祠”。 
日寇进犯楼南城门
范筑先等以身殉国

  民国十一年(1922),为推动反封建形势,楼南大街路西僧忠王祠上建起了聊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处女子小学。小学创办初期完全招收女生入学,后逐渐招收男生,校名随之改为“聊城第六小学”,因该校距光岳楼很近,后又改名为“光岳楼小学”。因时局动荡,光岳楼小学时开时停,于1937年抗战爆发而终止。 
  1938年11月14日,侵华日军进犯聊城。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将军率领全城军民,为保卫聊城与入侵日军浴血奋战。有关史料记载了聊城南城门的壮烈战斗场景:14日下午5点左右,日寇首先进犯楼南城门,占据南关天主教堂,在教堂西大场院里架起重机枪,利用火力掩护冲到南城门下强爬城墙,正在巡逻的游击营长林金堂带领三连预备队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守城战士大砍刀上下左右翻飞,发挥极大威力。危机时刻,范筑先、张郁光、姚弟鸿率手枪连和传令队五十多人急来增援。经一个多小时拼杀,打退日军几次进攻,日军死伤惨重,守城将士也伤亡30多人。15日,终因寡不敌众,聊城沦落敌手,范筑先将军等壮烈殉国。自此,聊城陷入水深火热的日伪时期。 
  从聊城沦陷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处于日伪统治之下,此时楼南大街除几家药铺和饭店外,尚有一处汽车运输站存在。1939年11月,日伪政权成立“华北株式会社”,其下属“禹城汽车营业所”在古楼南街路西,设“东昌出张所”,经营东昌至临清、禹城客运,总长156公里。1941年开通聊城到阳谷、堂邑、东阿班车。1944年,该“出张所”客运终止。1942年,李海务村的孙福生在楼南路西开办过“普大织袜厂”,仅一年便倒闭。此时段还有桓台人张贯五办的一家小织布厂在楼南经营,后迁出。 
海源阁虽然复建
珍藏却大多流散

  楼南大街南口往西是观前街,街东首路北紧临楼南大街处便是名闻遐迩的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海源阁”是晚清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由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
  海源阁藏书楼紧邻的是海源阁图书馆,也是聊城市图书馆。馆长李付兴介绍,现在的“海源阁”是1992年10月在原址上复建的,院落紧靠楼南街南口,坐北朝南,门两侧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题写的“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的楹联。1992年10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在《重修海源阁记》中申明:“海源阁虽得杨氏四代人悉心相守,但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劫难,珍藏流散,楼舍损毁,令人痛心不已。”
  楼舍重建了,流散的珍藏却再难寻回。咸丰初年,战火纷飞,,江南各地世家积年藏书散出,当时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杨以增购得汪氏艺芸书舍、鲍氏知不足斋等所藏大批珍籍,返故里为父丁忧守丧时,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同治年间,杨以增儿子杨绍和又购得清宗室怡府弘晓明善堂(又名乐善堂)的大部分珍籍。另外,张氏省训堂、陈氏向山阁及明代邢侗藏书也被收罗进来。一时南北精帙,荟萃山左,海源阁藏书,雄峙中原,打破明清以来藏书只汇集在南方的局面,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称“南瞿北杨”。 
  杨氏藏书肇始于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后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人努力,,藏书逐渐丰富。杨氏海源阁藏书以“精”“博”著称,总数约为3681种,224600卷。其中宋刊本108种,金元刊本79种,明刊本31种,校本141种,抄本106种。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源阁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流散,宋元本多归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余2/3的明清本辗转入藏山东省图书馆。 
刘鹗冒雪借书被拒
林则徐赠剑杨以增

  海源阁曾吸引众多爱书人前来求书。《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就曾冒雪前往海源阁,求见藏书却被拒之门外。 
  光绪十七年冬,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刘鹗到聊城,想借杨氏海源阁藏书却被拒。在他的《老残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老残至东昌观书未果,即于客舍壁上愤然题诗曰:“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书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阛饱蠹鱼。”像刘鹗这样被拒之门外的文人学士不少,像历城解元徐金铭为得见海源阁藏书求为杨氏童子师(即给海源阁第四代杨敬夫当老师),而最终也没能如愿。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跟海源阁创始人杨以增是至交,还曾赠给杨以增一把宝剑。  聊城大学文学院致力于研究海源阁的丁延峰教授介绍,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小林则徐两岁,二人初识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以增儿子杨绍和还被林收为弟子。之后二人同在河南、陕西等地为官,交情甚笃,书信往来很多。林则徐称杨以增为“圣贤门中人”,曾将收藏的珍贵写本《铁堂诗草》二卷赠给杨。由于杨以增为政勤恳、有政绩,林则徐向朝廷上疏,建议升杨以增任陕西巡抚,并得许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皇帝谕令林则徐为云贵总督,杨以增为陕西巡抚。同年四月十四日,林则徐携夫人、小女,自西安起程,经四川赴云南。新任陕西巡抚杨以增派六人,专程护送到四川成都。 
  分别时,林则徐把一直佩带的宝剑赠与杨以增作为纪念。在赴云南途中,林则徐常将行途艰苦情形告知杨以增,并委托他办理一些家务和其他事情。杨以增也因林则徐身体有病而倍加呵护,常寄钱接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