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梅兰芳先生的青岛之旅
2014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梅兰芳夫妇来青下飞机后在机场留影。
  报纸报道梅先生为慈幼会筹措经费义演的消息。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先生多次来青岛,或演戏或休养度假,雁过留声,在青岛城市文化史上书写了浓浓的一笔。
□曲海波
  1927年2月,当时的京剧“三大贤”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以及名伶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筱翠花、程继先、王又辰等,应军阀张宗昌之约,为其父祝寿,特来山东演戏。名伶们在济南演出结束后,全班人马又来到张宗昌的原籍掖县(今莱州市)祝家村设戏台三处,演出三天,以为之光宗耀祖。
  青岛巨商、金融家刘子山因与张宗昌是掖县同乡,趁机邀请这些名伶来青岛,到他于1924年兴建、位于平度路22号的新舞台大戏院(后称永安大戏院)演戏,为新舞台大戏院聚集人气,大做广告。于是,梅兰芳这些京剧名伶又从掖县转道青岛,在青岛连演三天大戏,剧目有《天女散花》《玉堂春》《定军山》等,演出受到了岛城广大戏迷们的热情欢迎,场场爆满,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这是当时京剧名伶在青岛的一次空前的盛会,也是梅兰芳首次来青岛。
  上世纪30年代,青岛作为避暑城市在全国已闻名遐迩。1936年8月5日,梅兰芳先生偕夫人福芝芳乘坐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的客机由上海飞来青岛避暑,初暂住于莱芜二路一位陈姓朋友寓所,后下榻于汇泉路7号的著名饭店东海饭店。
  东海饭店建于1934年,由美商滋美洋行投资,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7层,是当时青岛乃至山东的最高建筑,整体呈扇形,每一个房间都可以看到海,有餐厅、舞厅、咖啡厅,88套客房均有阳台,七楼平台为露天电影厅、露天咖啡座。
  梅兰芳先生此次来青避暑的消息通过报纸媒体报道后,很快引起青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广大市民戏迷票友,都期盼能一睹梅先生的容貌和舞台风采,现场亲身感受梅派京剧艺术的魅力。在青期间,梅先生和夫人除了到前海栈桥、崂山等青岛著名风景点游览外,日无暇晷,受邀出席各种欢迎宴会、座谈、接受青岛社会各界人士来访等社会应酬。
  1936年8月4日至8日,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中国著名慈善组织)在青岛召开。我国杰出的爱国人士、慈善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世界红万字会中国总会会长熊希龄先生担任大会副主席。由于大会主席孔祥熙因故没有到会,这一届慈幼大会由熊希龄先生主持。
  梅先生此次和夫人来青,纯为避暑,在青岛居住20余天,本无登台唱戏的打算,但是在市民戏迷们的强烈请求下,适时又承蒙来青出席主持慈幼大会和避暑的熊希龄先生热情邀请,盛情难却,梅先生便应允,计划在8月25日至27日,为慈幼大会筹措经费在大舞台戏院义演三天,票价10元、5元、3元。
  因当时梅先生和夫人只是两人来青,并没有带戏班。确定义演后,梅先生就忙碌起来,紧急联系在北平的相关配角来青配戏,终因时间匆忙,所邀配角都各有戏约在身,不好安排时间,演出只得取消。
  1936年8月24日,梅先生和夫人乘中国航空公司成都号客机离青赴上海。当时记者在机场采访梅先生时问:“各界人士很渴望聆听梅先生的雅奏,何时能再来青岛?”梅先生答曰:“以后有机会,或能再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8月,梅兰芳先生故地重游,亲率艺术实力非常强大的梅兰芳剧团来到青岛永安大戏院演出,时间长达近一个月,使青岛的广大戏迷观众能够充分领略感受梅派艺术的魅力,这也是他在青岛的绝唱。因为梅兰芳先生此后再也没有机会来过青岛,1961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