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三条标准
2014年10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刘庆昌
一个人每天至少要看一张好画,听一支好曲子,读一首好诗,这是歌德定的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在18世纪到19世纪歌德的那个时代,肯定不是给贫民定的,应该算是贵族的标准,但拿到现在来看,这个标准就不用往高处拔,只能算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生命的标准而已,没有阶级和阶层之分了。
我经常用大师界定的这三条标准来对照自己,自己能做到几条呢?
欣赏一张好画,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我的书柜里堆着大量西方绘画大师的画册(当然,除非非要到美术馆大师作品的跟前欣赏),国内的不过瘾,还有国外的原版;网络上可以看,而且还有DVD,更是可以用投影机放大后细细观赏大师的华丽色彩,品味大师的深邃思想,揣摩大师的技法技巧,吸吮大师的艺术养分。
所以说这一条我应该过了。
倾听一支好曲子,对于当代人更是易事,我的案头堆着一摞摞的曲碟,张张都是等量级别的作品,从贝多芬的《月光悲怆》到维瓦尔第的《四季》,从马修连恩的《布列瑟农》到雅尼的《夜莺》,即有不朽的经典巨作,也有抒情的流行作品,可谓天下音乐应有尽有(同样,除非必须是到音乐厅里才算数的话),自然从聆听的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歌德所说的标准。
读一首好诗,说到这一条可真有些羞愧了。自小就没受过严谨的国文教育,中国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离我很遥远,父亲是个学习英语的学者,他肚子里全是一些西方文化的东西,再加上那个文化的荒芜年代,所以自小就没有人跟我谈过中国文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放的时候,听说书店发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连夜排队争购,刚读完又听说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要发行,后又说有小仲马的《茶花女》及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一些名著频频再版或出版,新书不断,也都是西方名著。西方文化的大潮迎面扑来,给我的印象是只要说起文化,世界上只有西方文化,一个人是否有文化就是要看你读了几本世界名著。
后来到了文化昌盛的时代,在国人大力提倡国文的大环境里,才有机会去触摸一点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中有经史子集之说,由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所限,也只能在《史论》里面浅读点滴,所以大师的这一标准,我肯定没做到。但为了丰厚自己的文化学养,不妨把大师定律作为自己今后生命的座右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