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能卖出上百万个葫芦
其中大都是半手工或机械加工的,手工雕刻葫芦不足一万
2014年10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位葫芦艺人在上色。
     “一年能卖出上百万个葫芦,基本上是半手工和机械加工的,卖出的葫芦里,纯手工尤其是手工雕刻的葫芦连一万个都不够。”22日,聊城最能卖葫芦的于凤刚跟记者讲起了葫芦市场化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文化传承和技艺发展上的困惑与矛盾。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激光烙葫芦几秒钟一个 
  光岳楼西30米路北一处仿古建筑门前,堆满了葫芦。“这些都是外地客商的订货,想看葫芦可以进去看。”一楼大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葫芦,很多逛到古城的游客会到这里看看,只是看看,能买一些葫芦工艺品的并不太多。 
  沿一侧的楼梯走到二楼,一个工作间内,八九名葫芦艺人正在工作,三两个人一个分工,负责不同的工序。王凤芹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负责给葫芦穿红线,手头的一个样式叫“梅花结”,需要把六个制作好、打好孔的葫芦用红线穿好,制作成可以悬挂的葫芦挂件。旁边几位艺人有的在烙画、有的在上色。 
  房间另一侧,三台激光设备正在批量制作葫芦。把葫芦一个个安放在有镂空的木板上,木板放到激光下,根据设置的图案,激光就开始烙画,简单的图案,几秒钟就能完成一个。“葫芦节上接了一些订单,最近一直在加班加点赶工。”不同于一些葫芦艺人靠手艺的单打独斗,于凤刚走得是公司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于凤刚算了一笔账,精美一些的葫芦雕刻要用三个月,小一些的纯手工雕刻葫芦也要好几天,堂邑每年就能产葫芦两千万个,全凭手工雕刻浪费人力和时间,成本费又高,远远比不上机械化制作。 

本地人多只把葫芦当农产品
  于凤刚入驻古城区已经8年了,他租赁的房子有500平米,每平米月租30元,整套算下来,一年房租18万。目前,于凤刚的店铺在古城区只能起到宣传东昌葫芦的作用。“来古城区的外地游客或者本地市民,都会到店里逛一逛,感慨一下东昌葫芦这么多种多样。” 
  “本地居民心中一直认为葫芦是农产品,而非工艺品,怎么扭转这个观念,是葫芦能销给本地人的一大难题。”也因为这,于凤刚店铺内从不摆放一两万元的精品葫芦,“懂得人少,又担心碰坏。”     
  “现在特别期待古城区能尽快发展起来,我一直生产制造的旅游纪念品葫芦就能卖给游客了。”于凤刚近年来每年都会制作一批旅游纪念品葫芦工艺品,葫芦上有光岳楼和山陕会馆图案、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等文字。 
  葫芦节期间,一位广东深圳来的客商跟于凤刚讲了件事,令他百感交集。那位客商从深圳坐火车到聊城,车厢内聊起来,还有四五个聊城人返乡,问这位客商到聊城做什么业务,客商说是到聊城参加葫芦节,几位聊城本地人却没人知道。“虽然葫芦节在全国葫芦从业者中名气够响亮也够大了,但本地市民们很少买。我们在本地宣传还不够,聊城人对葫芦节不了解、对葫芦文化产品不了解。” 
  于凤刚手下现在有9个固定的葫芦艺人,11个兼职,人手不少,可能自主创作、开发的艺人还是太少。都还处于工匠的水平,没有创作能力,只能临摹图案。于凤刚又找了阳谷、莘县等地的一些美术老师、葫芦艺人给他干活,他把葫芦发货给他们,说好赶制什么图案,或者任凭他们自由发挥。做好后再给他发过来。 
  激光烙葫芦、刻葫芦的好处就是非常标准,效率高、图案统一。很多企业的纪念品、商标、logo的部分,用激光烙刻,比人工省时省力还高效。 最近几年,于凤刚每年能卖出上百万个葫芦,大部分是这样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葫芦工艺品,纯手工制作的葫芦工艺品也有一些,但每年销量不足一万个。
  “真正懂葫芦艺术的专家、学者、收藏人太少,市场有限,想要吃饱饭,要先赚到钱。”于凤刚出生于葫芦第一庄堂邑镇路庄村,他也会葫芦雕刻,但已经很久没有拿起过刻刀。传统雕刻不赚钱,市场购买力不行,导致很多跟于凤刚一样靠葫芦吃饭的人,部分摒弃或者全部摒弃了人工雕刻,改为机械化操作,信奉市场为王。“聊城有葫芦的文化底蕴,可是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老手艺传承确实面临很大挑战。”
雕刻手艺传承难度很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