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要不要借助“外脑”?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马绍栋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相信没有哪家企业会怀疑这一观点,不过,究竟是企业内部人还是外来者更容易承担起创新重任,似乎还没有定论。
上周,省内食品领域一家大型品牌企业正陷入决策尴尬:眼看销售旺季来临,而关于企业整体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方案仍然没有着落。究其根源,整个品牌工作一直由公司内设的品牌文化部负责,从去年开始,为了突破自身部门的局限,品牌部尝试寻找了北京的一家公关公司,从品牌理念到传播执行全线外包,可从年终实际效果看并不理想。于是公司今年再度把工作收归品牌部,然而时至年末,整个品牌部的方案跟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创新,眼看市场旺季稍纵即逝,不得已老板再次拍板引进外部的公关公司,所谓“借脑创新”。
“这家公关策划公司也是业内很大牌的,刚开始交流时对方确实提出不少新主意,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最终拿出的方案还是差强人意。”该公司品牌部一名人士告诉记者,刚接手时,对方对于整个公司的文化积淀、品牌特色都表露出浓厚的兴趣,富有新意的想法频出,可落实到具体执行方案后,仔细一分析,还是逃不过公司原来的传播框架,所谓创新,与新瓶装旧酒无异,而且越细看下去越觉得是之前“玩剩下的”。
到底内部人和外来者谁更容易创新?恐怕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公司“土生土长”的员工更熟悉企业运作,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领导人的每次决策部署、品牌传播走过的点点滴滴,乃至当前面临的困境,他们都了然于胸。可正是这种熟悉却很容易演变成为僵化、封闭的惯性思维,囿于固定的程式和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创新,所谓海尔张瑞敏所说的“烤熟的鹅”,此时确乎需要外界来一条鲇鱼进行“刺激”。
这种例子在商界随时上演。面对几大股东强烈反对和“等上市后再免费”的妥协,靠代理杀毒软件销售模式已走到尽头的360董事长周鸿祎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我等不及了,必须免费。”结果横亘在前方几家杀毒软件巨头的市场份额迅速流失,360产品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整个信息安全行业的游戏规则;而余额宝的鲇鱼故事更为典型,在传统金融的逻辑里:理财必须要有门槛,资金账户变动得有时效。而携互联网思维杀入的余额宝根本不理会这些“金融铁律”:至少5万元起的门槛让互联网的“屌丝们”怎么玩?果断降为1块钱!资金转出还要次日到账?那还谈什么互联网体验,果断即时到账!这种无视旧有规则终于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奇迹,事后正如一些金融业界资深大佬们的自嘲:一堆金融专家业内浸淫了这么多年,反而被一个外来者三下五除二颠覆了。
当然这也需要具体分析。如开头所述,外来公司一开始也并不了解企业的文化、历史,因而听到什么都是新鲜的,然而随着熟悉了解的深入,他们同样陷入了公司内部人的创新尴尬,因而仍然无法突破旧有的藩篱。
那么“儿子”和“姑爷”哪个更能创新?其实问题还应回归创新本身。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颠覆式创新攻城略地,横扫各个传统行业,首先当然是互联网本身降低了信息获取和沟通成本,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回归了创新的本质:集合所有资源自我否定、自我颠覆。所谓不破不立,既然旧有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总是跳出来拦住去路,那干脆推倒重来,刷新思想,从头开始。至此,方能跳出内部人和外来者的界限,真正推动实质性创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