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中摆鞋摊的李金星。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云 摄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云
52岁的李金星,已经赶集卖了27年的鞋。在21日的龙桑大集上,他和往常一样,早晨6点多就来到自己的摊位上卖鞋。当天的室外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直到下午两点,低温中的7个小时里,他只卖出了21双鞋。
赶了27年集,卸货摆摊样样快
商河县龙桑寺镇李家村是周围有名的“卖鞋专业村”,最红火的时候,龙桑大集上卖鞋的20多位摊主中,一半以上都来自李家村。现在,赶集卖鞋的人少了,8家卖鞋的摊主中仅有3家来自李家村。李金星是赶集卖鞋的前辈,一卖就是27年。
21日是龙桑寺镇大集,6点45分的时候,李金星就来到了自己的摊位上,打算卸货摆摊。李金星的三轮车由8根绳子绑好,二十几箱鞋足足摆了三层,最高处有3米左右。记者发现,卖鞋的摊主都是夫妻俩,一个在车上搬,一个在地上接。一个人赶集的李金星只能爬到车上去搬,先在地上摆几个箱子接着,然后将高处的箱子慢慢往下挪。他说:“早些年,我媳妇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后来孩子大了,她就得了中风,只能我一个人赶集,这么多年早习惯了。”
旁边的摊主李传贵说:“看李金星卸货摆摊就是一种享受,和长了翅膀似的,非常快,一个人比我们两口子摆得都快。”只见李金星爬上爬下,不到20分钟就将25个箱子摆放整齐。接下来就是支货架、放纸板、摆鞋。李金星说:“我们每年赶到腊月三十,正月初十就又开始赶集了,干了这么多年,早就有经验了。”他的鞋摆放很有规律,最右边是男士棉鞋,中间是女士棉鞋,剩下的就是儿童棉鞋和各式各样的棉拖,他说:“这样看起来整齐一些。”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一共有89种鞋。与正规鞋店不同,赶集卖鞋的摊主不会在鞋上标价格,都是随口报价。这么多鞋,价格有没有记错的时候?李金星笑着说:“万一将鞋记错了,便宜卖了不得赔钱啊!”他说,自己每次购进新鞋后,都会在摆摊之前,在嘴里念叨几遍,念叨多了,错的时候就少了。
遇到难缠顾客,讲价讲了20分钟
21日是周日,集市上人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记者看到,不到9点,集市上就来了很多人,不过,买鞋的顾客不是很多。等了一个小时,李金星才卖出了一双15元的男士棉鞋。看着鞋市南面的路口上,卖烤地瓜、台湾烤肠、水果的摊位上人山人海,李金星只能一遍遍搓着被冻坏的手。他哈了两口气说:“星期天生意不如往常,现在都宠孩子,孩子买鞋基本上去鞋店。这也才刚开始,慢慢等吧。”
10点多的时候,太阳微微照到李金星的摊位上,人也渐渐多了。记者围着集市转了一圈回来,看见李金星正在和一名60多岁的女顾客交谈。顾客说:“这双鞋最便宜多少钱?超过20元我就不买了。”李金星笑着说:“大姐,这鞋最便宜23元,少了我就赔本了。”女顾客将鞋拿在手里看了看,发现了一个线头,就吵着质量不行、做工太差,一双鞋从前到后挑了一遍毛病。大约过了20分钟,李金星无奈地说:“大姐,您再涨点,我就让你拿走了。”最后,女顾客嘟嘟囔囔付了21元钱,将鞋买下。
记者开玩笑说:“要是我,早就不卖给她了。”李金星说:“这样的事常有,咱不卖别人也是卖,她这个岁数了就想省点钱,我能理解。”接下来的时间是李金星最忙的时间,他招呼着各种生意。记者发现,很多人都不像女顾客那样砍价。顾客张先生说:“老李,给我拿双质量好的,价格无所谓。”李金星给他拿了一双布棉鞋,对方很满意,一边掏钱一边说:“我都在他家买了20多年了,他的鞋我放心。”
给俩儿子娶了媳妇,他很知足
下午快1点的时候,李金星让记者帮他看着摊,出去了一趟。回来的时候,他带回来一块烤地瓜和两个烧饼。他将烤地瓜递给记者,自己去车厢里倒了一杯热水,拿起烧饼吃了起来。他对记者说:“你吃个地瓜垫垫,干我们这行的,吃饭都没有点儿。夏天散集散得早,我就不在集上吃,冬天得吃点儿垫垫。”记者看了看其他摊主,有吃包子的,有啃烧饼的,吃得很简单,但是大家有说有笑。
趁着吃饭的空隙,李金星谈起了他的家庭。他说:“今年我很知足,终于给我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不久就要做爷爷了。”今年农历2月和3月份,他26岁的大儿子和25岁的小儿子相继结婚,他笑称“终于完成任务了”。
李金星说:“之前的时候,很害怕过年,在农村里,二十二三岁就该结婚了,我两个儿子都没娶妻,农村里说啥的都有,再加上他妈妈的病情,也怕连累了孩子。”10年前,李金星的妻子得了中风,治疗半年后,能借着拐杖走路,到现在说话还不是很利索。那时候,俩儿子还很小,小儿子也因为要照顾母亲辍学了。现在,两个儿子都娶了妻,儿媳妇的预产期也都在今年,他们全家终于可以过个好年了。
摊主张振军说:“李大哥今年终于办完了心事,心里也踏实了,这么多年,他一个人不容易。”张振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的时候李家村进行房屋规划,李金星给儿子盖了两个四合院,大约花费了20万元,两个儿子娶妻也得20万元。“这40万,都是他一点一点攒的,还不包括嫂子的医药费。看他身上穿的那棉袄,都多少年了!”李金星看了看身上的棉袄,笑着说:“这是我母亲5年前给我做的,还挺暖和,大儿媳妇上个月给我和她妈买了个羽绒服,我干活还穿不惯呢?”
下午两点的时候,集市上的人渐渐散去,李金星数了数,一天只卖了21双鞋。他说:“等进了腊月,生意估计会好点。”他开始收拾鞋摊,清点箱子,指着几个不太满的箱子说:“这几样断码了,明天去趟德州进点货。”
他装货的时候,记者出去买了副手套送给他,就当报答他买的烤地瓜,也希望这个冬天他能暖和一些。
请原谅他们的 “斤斤计较”
上了十几年学,赶集的时间越来越少,一大早起来陪李金星赶集还是第一次。说实话,对于集市,我没有太多期待,左右不过一堆人你挤我我挤你,然后在各个摊位上讨价还价。我本不是喜欢热闹的人,也就不太适应那份“叽叽喳喳”的热闹。
9点多的时候,我围着集市转了一圈儿,重点看了看卖肉菜的地方。大白菜、土豆、蘑菇,就连不应季的茄子、豆角也都应有尽有,和商店里没有任何差别。白菜摊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和顾客争论着“一块钱三斤,还是一块钱四斤”的问题。我看见老人的白菜特别水灵,外边的烂叶都被老人摘掉了。看着那些白菜,我有了买棵白菜冬至包饺子的念头。老人给我称了称,一共一块九,我说:“大爷,不用找了。”老人笑着谢谢我,那刻我挺知足,尽管老人不需要我那一毛钱。看着我旁边的顾客和大爷还在讨价还价,真想劝劝他们各让一步。
回到李金星的摊位上,也正好看到那个难缠顾客在和他讨价还价,我看了看,整整20分钟,她才买走了鞋。李金星说“咱不卖别人也是卖”的时候挺无奈。之后,他在卖鞋的时候,和顾客也都“斤斤计较”,差五毛钱他都不卖,顾客不买。随后,我将菜市场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他,他笑着说:“这很正常,卖的人想多赚,买的人想少花,农村人节俭惯了,有时不一定省钱,但大家还是喜欢讨价还价。”对于自己的“斤斤计较”,他解释说,出门挨冻受苦,能多卖点儿就多卖点儿。再加上整个集市上鞋样都差不多,要是自己卖低了,剩下的同行就没法卖了,其他行业也一样。
在集市上呆了一上午,我发现自己渐渐适应了那份热闹,他们讨价还价的声音也挺亲切。以前和很多同学朋友聊起集市,他们很多都受不了小摊主的“斤斤计较”,总觉得小摊主很抠门。不过,我在体验后才发现,为了生计每个人都不容易。当我们坐在空调前享受着温暖的时候,请记着还有人在寒风中为了生计坚持着。因此,请原谅他们的“斤斤计较”,大家也都是为了生活而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