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观前后老街诉说历史
见证海源阁建立记录范筑先牺牲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节假日,很多学生在海源阁图书馆看书。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东昌八景”之一的“仙阁云护”,说得就是万寿观,这曾是东昌府的著名景点。万寿观前身是房老庵,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弘治年间进行过扩建。古城曾有观前街、观后街,至今,老街上的居民仍能讲述清后期邹太史的故事,记得杨家藏书建了海源阁,更忘不了范筑先将军在万寿观巷战中壮烈牺牲。 
万寿观>> “东昌八景”之一“仙阁云护”
  万寿观的故事,老城区居民都能讲一段。在《东昌老街巷》里,整合了古城区居民对万寿观的最精确记忆,它是古老东昌府的著名景点,列入“东昌八景”,叫“仙阁云护”。 
  万寿观曾是房老庵,明洪武年间改名,弘治年间扩建过,主要有昊天阁、三清殿、郁罗萧台、九龙钟特室等建筑。昊天阁为三重檐双层楼阁,采用木构砖砌,飞檐斗拱,气势宏伟。楼上供奉玉帝神像,楼下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座神像。雕塑精绝、神气凛然、栩栩如生。阁后有特室,专门悬挂“九龙钟”,钟高两米,周身雕刻九条飞龙。龙形各异,活灵活现。据传每逢天旱,古时的地方长官都亲率百姓在此祈雨,九龙钟特别灵异,经一番祈祷后,敲击它就会渐渐来雨。万寿观拆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万寿观南面是广场,广场南头有座戏台。戏台高约两米,宽达十余米。古时曾有戏楼,因多年失修而倒塌。 
  万寿观周围有四片水坑。观西南的较大叫“观坑”;观后面的叫“观后坑”。观西数十米处叫“郑家坑”;郑家坑西北一个“小坑”。观坑因为坑深面大,长年积水不干,居民在里面种藕。 

观前街>> 清“太史”官场受挫建书坊
  在楼南大街南口向西至辛巳牌坊口的一段东西方向街道,因位于万寿观前而得名“观前街”。街长300多米,宽度在五六米之间。 
  古城区老居民、现年75岁的韩庆云依然记得,观前街东段路南,原有一处尽人皆知的景点,叫“狮子头上一座庙”。该景点也在古城区恢复的庙宇文化之列。景点西边,原有一条向南的胡同,因通达一个叫做“凤凰嗉”的水坑,曾叫“凤凰嗉胡同”。聊城古城模仿凤凰形状而建,南门为头,有拗头门。凤凰头朝东一扭,它的嗉子位置正在楼南大街路西,恰好也是观前街路南。
  再向西路南,清后期曾有座豪华府第,门上悬有“太史第”匾额。太史第的主人为邹石麟,他父亲邹志安是浙江会稽人,乾隆年间来到山东做幕僚,后定居聊城。石麟很有文才,考中秀才时已名显城乡。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三十年(1850)中会元,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为编修。 
  咸丰八年(1858),邹石麟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当时蒙古族学士柏俊担任主考官,因为录取了一名当时禁绝录用的考生,犯了大忌。柏俊的政敌、朝中权臣肃顺借机陷害,致使柏俊人头落地。邹石麟作为同考官,被革职回籍。 
  面对突然变故,他精神郁闷,回籍后与启文书院同仁共建“聊城四大书行”之一的“有益堂书坊”,印刷出版经、史、子、集等古籍。他仅在启文书院任讲席一年便病逝了。 
观后街>> 传范筑先在巷战中牺牲
  脚步重回万寿观,万寿观南边的广场和戏台曾是重要集会场所。范筑先主政聊城期间,在这里举行抗日爱国活动的重要场所,黄庄大捷、濮县大捷等许多战斗凯旋后也都曾在这里庆祝,这里也留下了“鲁西北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纪念抗战一周年大会”、“欢迎中国人民之友卡尔逊大会”等的记忆。 
  除了观前街,万寿观附近还有观后街,位于光岳楼的西南方,是成片的居民区,里面有数条弯弯曲曲、宽窄不一、方向各异的小胡同。 
  1938年11月14日,日军进犯聊城,范筑先将军率领守城军民浴血奋战。观后街居民、范筑先的传令队员陈保安,在将父母送出城外后,毅然重返城内参加战斗。15日上午,东门失守后,他们在子弹打完后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最后全部战死。陈保安血溅西门,年仅22岁。在这场聊城保卫战中,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及抗日军民千余人壮烈殉国。
  日军占领聊城后,组织百姓在城内收尸,发现了范将军遗体,即置棺装殓,将其安葬在昊天阁的后面、观后坑的前面。安葬仪式上,敌首领平田鞠躬致敬,汉奸头子及参加安葬的群众行叩拜大礼。坟前立一木碑,正面书写:“故范筑先之墓”,后面碑文称颂范将军“廉洁耿直,为官公正,深受百姓爱戴”,落款为“昭和十三年大日本皇军平田大队”。由敌人来隆重安葬遗骨,足见范筑先伟大人格有着“感天地、泣鬼神、慑敌倭”的威力。 
  观后街居民对范筑先将军及本街的革命历史记忆犹新,区政协文史学宣委组织文史员到街巷采访时,该街苏、李、陈三位老人指出了发现范筑先尸体处和原范公墓的位置,他们都确信范将军是在万寿观巷战中牺牲的。苏杰生老人更是记得母亲曾讲过范将军尸体发现和安葬的过程。 
  如今的海源阁藏书楼和新建的图书馆依然迎来众多游客和市民。海源阁位于观前街东首路北杨宅,是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的故居。杨家四代藏书享誉大江南北。如今,藏书大多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幸存书籍多藏属于国家图书馆和省图书馆,海源阁内已寥寥无几,聊城人至今谈起仍深以为憾。 
  海源阁图书馆内,依然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杨家四代人费尽心力的藏书故事,和众多珍籍在战火中遗失的遗憾。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广搜东路书源,奠定了藏书基础;杨以增遍搜南北精品书籍而建立“海源阁”藏书楼;杨绍和、杨保彝承接祖业,发扬光大,藏书达到了数十万卷。海源阁与皇史宬、天一阁、文渊阁并称为中国四大藏书阁,成为清代私人藏书的典范。 
  杨以增自幼博览群书,嘉庆二十四年中举人,道光二年成进士,任职贵州知县、贵阳府知府等地方长官时,政绩很好。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江南河道总督。卒后赠右都御史,谥端勤。 
  杨以增次子杨绍和是林则徐弟子,后又从包世臣、梅增亮学习。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成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晋阶通议大夫。卒年46岁。杨保彝同治九年中举,历任内阁中书、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二品道员。后任《山东通志》会纂和山东优级师范教长。优级师范设于济南,杨保彝任教长期间,曾招收20多名聊城秀才入校学习,其中有刘克平、杜凯之、杜坦之、叶戟门等,后来他们多数成为各界名流。 
  民国年间,海源阁屡遭匪患,图书损失过半,剩余书籍运到田庄厚遗堂收藏的一部分又在日军侵略的战火中化为灰烬。 
海源阁>> 藏书大多散尽成遗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