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30年捐款10万余元
惠民胡集镇河沟陈村农民陈美常坚持行善,谁家有困难他都会帮助
2014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3日中午,阳光温暖地照着惠民县胡集镇河沟陈村的一个农家小院,80岁的陈美常和82岁的老伴正坐在小院里吃着午饭,午饭是馒头、虾酱和豆豉。阳光下,陈美常老人的脸既安静又祥和。已进杖朝之年的陈美常从1984年捐出第一笔校园修缮费后就三十年如一日捐助他人,截至目前,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已经捐助他人10万余元。

  行善从孩子们身上开始
  陈美常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记性很好,30年前发生的事儿说起来就像在眼前。
  陈美常老人说,1984年,村小学破旧了,可村里拿不起100元钱的修缮费用。他听说后,拿出100元钱送到村里。这是老人捐出的第一笔钱。从这一年开始,村小学换桌椅板凳、买电风扇等费用都是陈美常掏的钱。
  村小学土屋土墙,门窗不严,冬天孩子们冻手冻脚。1985年初冬,陈美常花150元为村小学买来一吨煤。小小的煤炭炉子,温暖了全村上学的孩子。从那一年开始,陈美常年年为村小学买煤,直到1998年村小学撤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陈美常每年在信用社存200元钱。他说,这个钱开始是为村里孩子们存的,他怕村小学或家庭困难的孩子急用钱时,他一时拿不出来。“不到万不得一,我不动这个钱。”陈美常说,让他高兴的是,孩子们需要帮助时,他总是能拿出钱来,所以这笔钱只存没取过。直到现在,他每年还存200元,如今本息共计16500元。
善行从村里延伸到社会
  陈美常说,同住在一个村里,他看不下去有些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能帮就尽力帮一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有些困难户没钱买化肥。还有,当时耕地主要靠牛,但个别户买不起牛。陈美常找到这些户说:贷款吧,利息我来付。那些年,他每年要帮助困难村民支付贷款利息二三百元。在那个农村万元户都少见的年代,二三百元是个很大的数目。
  河沟陈村村民都知道,遇到生老病死的事儿,家里有了困难,陈美常都会伸手帮助。与陈美常同龄的陈美福没有收入来源,从6年前开始,陈美常每年给陈美福100元钱,过年还给买些肉送去,陈美福逢人便说陈美常是个好人。
  刚开始,陈美常只帮助村里的人。看到社会上同样有人需要帮助,他的善行便延伸到社会。
  邻村原来有个小学,与河沟陈村一样,当时村里拿不出钱来为孩子们换破旧的桌椅,陈美常便掏钱帮助换了新的。当时,陈美常在为本村的孩子们冬季买煤、夏季买电风扇时,也给邻村的孩子们同样买上。
  因为要交学杂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庭困难的孩子常因此失学,希望工程在全国铺开。陈美常自己捐助了10个孩子,动员儿女们捐助了7人。1999年,陈美常被评为“山东省希望工程十佳捐助个人”,并应邀到济南参加了表彰大会。
  汶川大地震时,不仅陈美常捐了200元钱,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也纷纷捐款,全家人共捐款4710元。就连2005年印度洋发生海啸时,陈美常也捐出了50元钱。
始终惦记敬老院的老人
  胡集镇有个敬老院,里面住着的大多是无儿无女的老人,陈美常觉得该帮帮他们。
  1986年,敬老院里住着10位老人,陈美常送去100元钱。从这一年开始,他每年为敬老院的老人每人送去10元钱。2011年是敬老院的老人最多的时候,共93人,他一共送去930元。
  从2013年开始,老人的孙子陈金星和9岁的重孙子陈宇轩也加入了捐助敬老院老人的行列,陈金星给每位老人捐助30元,陈宇轩给每位老人捐助10元。这一年,敬老院有80位老人,陈美常和孙子、重孙子共为老人捐款4000元。今年九九重阳节那天,3人又为敬老院的66位老人送去了3300元捐款。
  从1986年至今,陈美常和孙子、重孙子已经为镇敬老院捐款3.5万元,其中陈美常个人捐款3.19万元。陈美常说,“一个老人一年给10元钱真不算多,但我就这个力量了。对敬老院的老人来说,有这10元钱就比没有强。”
30年记下来4个账本
  陈美常在生产队时期当过生产小队的会计,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现在他家中有个老旧的木头盒子,里面除了他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还有4个账本,其中3个是笔记本记着他捐出去的每一笔钱,一个记着家庭的每项收支。
  捐出去的每一笔钱,陈美常都记着捐款时间、数额及受助人姓名、受助原因。开始时,每笔捐款都记下经办人的名字。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记下的每笔捐款都加盖了公章,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也有敬老院的、民政部门的。1992年2月7日,河沟陈村党支部为陈美常开出了一份加盖着公章的证明:“陈美常同志在1984到1991年期间,向村及社会支援捐款共累计款7335元。”到2008年,河沟村为陈美常出具的证明显示,陈美常已经捐款(物)49372元。
  陈美常说,记下每笔捐款,是让自己能记住为他人做了多少事;加盖公章,是为了说明他说的话不是假的,让别人相信社会上真有人愿意帮助别人。
  陈美常的账薄详细记着家庭收支的每一笔账,小到二三元钱。记者采访陈美常时,老人又收入了200元,开支了39元,他家里共有现金945元。
行善一辈子捐款10万元
  陈美常有7个儿女,在生产队时期家里生活困难。为增加点收入,他卖了15年的窑货。窑货用独轮车推着四处赶集,只能挣点零花钱。1978年,他在村里开起机房,为村民磨面粉、玉米粉等挣了些钱。1986年,他在胡集镇政府驻地盖了房子,卖些建筑材料,后来又跑起运输。直到2004年,年近70岁的陈美常才不再卖建材、跑运输。
  陈美常说,他始终不是个有钱人,挣钱最多的年份,也不过收入4万元,这些钱还要养活全家人,帮儿女成家立业。
  陈美常和老伴生活费用很低。早晨是鸡蛋面,中午是馒头就咸菜,晚上以稀饭为主,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00多元。6岁便外出要饭,现在过着这样的日子,陈美常觉得已经很好了。“我不信神、不信鬼,我信善。”他说,因为信善,他至今为社会各界捐款已至少10万元,捐出的每一分钱都是他辛苦挣来的。现在他80岁了,也没给自己攒下养老钱。
  儿女们都很孝顺,这让陈美常不为养老的事犯愁。陈美常7个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14个,重孙辈也有7个了。在陈美常的影响下,儿孙辈们都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了解陈美常的人都说,陈美常儿孙这么多,这是他行善得到的善报。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文彬 本报通讯员 赵秀峰 阎福波
  行善多年,陈美常获得了许多荣誉。
  陈美常推着小推车义务修葺村里的土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