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齐鲁晚报》,让我老有所乐
本报凤凰台社区忠实“粉丝”崔正华老人讲述自己的“晚报缘分”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楠楠

  “我是咱们《齐鲁晚报》的老读者,忠实‘粉丝’。”家住芝罘区凤凰台社区的崔正华老人说,“《齐鲁晚报》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给我牵了线,搭了桥,让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我心里真的是非常感谢咱《齐鲁晚报》。”
  这到底是咋回事?让我们来听听崔老先生与《齐鲁晚报》到底有一段什么样的“缘分”吧。
  一则报道让老年生活
“忙碌”起来

  2012年10月份,《齐鲁晚报》刊发了《小学书法课普遍打折扣》的报道,反映当时国家倡导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但由于师资的问题,不少小学的书法课开不起来的现象。
  “你好,我今天看到咱报纸上说现在小学缺软笔书法老师,孩子们书法课不写毛笔字。我从小就喜欢书法,一直也没撂下,现在是烟台书法协会会员,退休了有时间,我可通过咱报纸联系到学校做一位课外辅导员吗?”报道见报后,家住凤凰台社区的热心读者崔正华就第一时间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书法,愿意到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书法的魅力。
  很快,多所小学通过本报与崔正华老人取得联系,希望崔老师能到学校指导学生的书法课。就这样,从2012年至今,崔正华已经义务在多所小学教授书法课,今年继续在凤凰台小学教授四年级和五年级12个班的软笔书法课。
  “现在除了读书看报,就是去学校给孩子们上上课,感觉生活非常充实,我也感觉年轻起来。”已经70多岁的崔正华老人说,“这些都要感谢齐鲁晚报,不然我差不多会和其他老人一样每天就是出去晒晒太阳,那样多无聊。”
传统文化不能丢
《齐鲁晚报》要天天看

  崔正华练字练了50多年,最擅长写楷书。“我觉得书法是咱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丢。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老师,孩子们就不能接触到和感受到我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崔正华说,我希望为弘扬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除了书法课,我建议中小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崔正华说。
  “这方面,我们《齐鲁晚报》就做得非常好,我一直在关注咱们‘家风’系列报道,我感觉很好。”崔正华说,传统文化不能丢,《齐鲁晚报》要天天看。
  “《齐鲁晚报》上面的内容很丰富,有国家的新闻,还有全省的新闻,还有烟台本地甚至周边社区的新闻,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还有贴近性,我每天都看,我的小孙子也非常喜欢看,特别是咱们的《小荷》作文版,上面有好多的优秀作文,我把它们剪裁下来就是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孩子多看看,对他作文有帮助,说不定哪天他的作文也能上咱们的作文版呢。”说着,崔正华老人哈哈大笑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