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辉林:
书法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潘辉林艺术简历
  男,1982年10月出生。毕业于鲁东大学。现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烟台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报记者 陈莹

  与潘辉林相遇,是通过烟台知名的书法家张国永先生。潘辉林是张国永的弟子,也是得意弟子之一。
  跟潘辉林约定在上午10点左右,由于之前的一个发布会的采访因故延时,故而,跟潘辉林的见面我晚到了近40分钟。对于我的道歉,张国永和潘辉林异口同声说,“没事,我们正好趁这时间探讨了些书法上的事。”
  潘辉林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户之家,而这也让儿时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的他不得不选择放弃。
  直至2002年,潘辉林考入了鲁东大学,“大一那年军训结束了,学业轻松了,就想该做点什么事呢?我就想到,小的时候那么喜欢书法,正好可以捡起来了。”
  潘辉林说,对书法自己是真心地热爱。那几年,正是互联网普及之初,鲁东大学的周边开了很多的网吧。宿舍的同学们都去网吧上网了,这对潘辉林是件挺欣喜的小事,“我就可以静下心来写字了。”
  一个“意外”的电话,让潘辉林更加有信心了,“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省书协刊登的书法比赛的通知,我就寄了作品过去。”一直在默默练字的潘辉林说,自己并没有想太多,直到有一天,一通从济南打来的电话,“老师通知我,入展了。老师还说,看你的基础挺不错的,不要放弃,好好写一写,练一练……”
  “自信心一下子来了。”潘辉林笑说,为了练字,他每到周末就去市区的新华书店,“作为学生,那时经济条件也不是说很好,买不起,就坐在地上看……”
  大学毕业后,潘辉林没有像同窗一样去公司上班,而是选择在鲁东大学开了一个书法用品的小店,原因仍然很单纯——热爱,大学单纯的学习气氛能更多地让这份热爱保持住温度。
  提到潘辉林,张国永给了三个评价:有实力、有耐力、尊师重道。
  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环境,这三个评价颇为难能可贵。事实上,当年潘辉林久仰张国永的大名,而不善言词的他只好求助一位跟张国永相熟的同学,“就想跟老师认识。”
  时至今日,潘辉林尚能记得2008年左右,张国永初次走进他的书法小店时的情景,“一下子就蒙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而潘辉林真正拜张国永为师,却是在几年之后。因为对于成年弟子,张国永一直处于审慎的态度,而潘辉林又是个内向的人。窗户纸被点破,是在一次酒后,当时在席的几位都喝多了,借着酒劲,潘辉林和一位朋友“扑通”一下跪在了张国永身两侧的地上。
  “我真的被打动了。”张国永说,自那以后,自己倾心全力辅导潘辉林,每每参展,师徒两人没白没黑地研究战略战术,“辉林聪明,进步也特别大。”
  如今的潘辉林一边研习书法,一边也带起了学生,“经过多年的沉淀,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书法给了我快乐,学书法的同时使我悟出了许多的人生道理。写书法或是欣赏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境界高低则在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的理解深浅。
  在潘辉林看来,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书法家用心去写,融情于内,欣赏者透过心去看,以期理解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变化,书法才能活起来,书法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