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以“花”立村后世子孙识花寻亲人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棉花王村界碑前,放羊的村民王兴新给记者讲三花村的故事。
   三兄弟以“花”立村
 方便日后相认

  走进胡集镇梨花王村,一条通往村子里的水泥路刚刚修好不能通车,附近的村民指着路的一头说:“在往前走就能看到界碑了,可能因为修路放倒了。”按照村民指的方向一直走,记者看到了一块躺在地上的石碑,石碑上“梨花王”三个大字特别清晰。
  在与村民聊天中记者发现,这个村子里的村民绝大部分姓王,但是在梨花王村走走逛逛却不见一棵梨花树。正在记者纳闷这个村子为什么叫梨花王时,一位70多岁的村民王因岭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惠民县地域广阔,建制较早,自秦始皇东巡置厌次开始,历为县、州、府治所在,素有“鲁北首邑”“神京锁钥”之称,是兵圣孙武、智圣东方朔故里所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精英荟萃。黄河、徒骇河、沙河流经境内,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建立村镇居住,正因为如此,惠民县的村庄是滨州市最多的。在惠民县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先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老家在那边?直隶省的枣强县。这是说惠民人大多是从河北枣强县迁来的。据《惠民县地名志》记载:1991年村镇调查统计,全县1255个自然村,移民村落有1056个,占85%,而这些移民村绝大多数是在明代洪武、宣德、永乐等年间的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在惠民境内落户立村的。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王姓兄弟三人王起长、王起安、王起远随着迁徙大队伍,由河北枣强县向山东棣州进发。在分别时,兄弟们依依难舍,不知天各一方,何时再见。兄弟们商定,今后各自立村为家时,都以一种花名加上王姓为记号,以便今后兄弟相认方便。大哥王起长,身强力壮,农活样样精通,就选了“棉花”;老二王起安,年富力强,喜欢种植瓜果蔬菜,他选了“梨花”;三弟王起远,年纪尚小,还时时思念家乡枣强,所以就选择了“枣花”。
  后来,老大在老棣州城(今辛店先棣州村)南部建成村庄“棉花王”,二哥王起安在胡集建成村庄“梨花王”,三弟辗转济阳建成村庄“枣花王”。就这样带有三个花名的村庄诞生在鲁北,也因为这个特殊的村名,让这支有着血缘关系的王姓子孙可以“花名寻村迹,识花探亲人”。
 三花村里王姓村民
 报出几世就知辈分

  胡集镇梨花王村有640多口人,村民多以种地为生,仅靠梨花王的村子叫王惠理村,听年老的村民讲,清朝时,梨花王村有个叫王惠李的人在朝廷做官,官职还不小,所以他就在梨花王村分支出一个小村子命名王惠理。目前,王惠理村有200多口人,也以王姓为主。在梨花王村只有周姓、代姓、吉姓是外来人口,所占人数非常少。
  与梨花王村不同,走上通往辛店镇棉花王村的村路,越靠近棉花王村就见到路边堆的干枯棉花枝条越多。一位村民王兴新赶着羊群回家,看到记者正在拍摄桥边的界碑,他感慨:“棉花王村以前种着上百亩的棉花,现在不如以前多了。”当询问棉花王村是否因为种植棉花多而命名的,村书记王希杰立即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棉花王村的确种植棉花,但是绝不是因为有棉花才以棉花命名村名的。听我的父亲说起明朝三兄弟的故事,我也曾跟着父亲到梨花王村寻亲续谱,但是至于三花村的村名因何而起还不清楚。”
  在棉花王村采访时,听村里老人讲,这三花村里姓王的村民,不论到了哪个村,只要你报一下村名,说一下自己是多少世,什么字的辈,就会受到热情招待,或称大爷大伯,或称兄道弟,就是一家人一般。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麦子地里浇水的村民王兴良,问他是多少世,他不假思索地说19世。
  王希杰说:“棉花王村有900多口人,村子是比较大的,基本上都是姓王的,只有刘姓、张姓这两个外来姓氏。”回忆关于村庄的故事,王希杰印象很深,他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梨花王村走亲戚,他说:“我们两个村子基本都能攀上亲戚,但是现在我们两村的走动稍微少了些,毕竟年轻人要出去打工,串门的时间少了。”
 王氏世谱代代相传
 三花村亲情永相连

  在梨花王村,记者在拍界碑时,听到一位村民提起家谱的事情,仔细询问得知,村子里有世世代代相传的家谱。得知村书记要拿出家谱来看,村子许多年轻人兴奋起来,因为最近一次续谱是在十年前,很多村民都没有见过世代相传的家谱“长”什么样子。
  一位村民抱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木头盒子来了,木盒表面的蓝漆被磨得一块一块的,盒子的底座也是木头制成,里面的盒底还是镂空雕花的,非常精致。打开盒子,不少村民都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蓝色纸皮,白线缝制的四本家谱整整齐齐地出现在眼前,最上面的一本家谱的左上角粘着“王氏世谱”的黄色纸条,纸条的边缘已经破损,家谱的缝合线也断掉了。
  家谱的第一页写明是在光绪二十年重修的,再往下翻,里面字迹工工整整,全部都是手写,看着毛笔字迹,很多年轻的村民感觉这样的字像印刷出来的。王光金说:“差不多又要找时间续家谱了,记得上次续家谱棉花王村没有来,这次不知道能不能三花村聚在一起啊。”
  棉花王村书记王希杰说:“我在17岁的时候还跟着父亲来梨花王村续家谱,梨花王村的村民辈份普遍高,这个村子的亲戚基本都是我的爷爷辈。”而对于济阳县的枣花村,地图上已经搜不到这个村名了。
  惠民县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武伟军查阅资料说:“好像是枣花村已经更名为大王庄村,但是还需要具体的考证,确定现在的大王庄村就是原来的枣花村。”济阳县的枣花村由于地理位置上距离惠民县这两个村较远,所以续写家谱时联系比较少,但是一段亲兄弟迁徙奔波的故事,以“花”立村的历史故事还在代代相传,村民心理上依然觉得这三个村非常亲近。
  滨州惠民县的辛店镇有个“棉花王”村,胡集镇有个“梨花王”村,在济南市济阳县有个大王庄村,原来叫“枣花王”,这三个村庄王姓为多,虽然相隔遥远,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片 本报记者 王璐琪 本报通讯员 闫慧 武伟军
  梨花王村的界碑因为修路放倒在地上。
  保存完好的《王氏世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