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着大师的脚步
2015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画家对黄宾虹笔墨的思考
  若有一人集人品、修养、才情于一身,又精于诗、书、画、印、赏、藏,不得不提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他终其一生研艺治学,坚守中国画传统,将历代画家笔法、墨法进行梳理,终成笔墨集大成者,适逢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各地都在酝酿、举办有关于黄宾虹的纪念性活动,大型遗作展、藏书展层出不穷,如果能将大师的笔墨精神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很好的传承下来并有所发展,那将是更有意义的纪念。

大师的山东学子

  回顾2014拍卖市场,嘉德春拍中,黄宾虹92岁时的巨制《南高峰小景》以6267万刷新拍卖纪录,同年匡时秋拍,《江山卧游图》以4830万成交,正如黄宾虹大器晚成的艺术人生,相比于前些年藏家对黄宾虹作品的“冷落”,他的作品价格也有“晚成”之势,但可看出大师的作品价值日益被艺术界所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山东,黄宾虹就被一大批山东青年所“热捧”,像是黑伯龙、郭味蕖、于希宁等被黄宾虹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画艺吸引,追随大师研习国画、篆刻、诗词、史论等,黄宾虹对晚辈提携与教诲令人钦佩,特别是于希宁在北京办展,年逾80岁的黄宾虹在其《白梅图卷》上题跋,为表感激之情,于希宁送老师“黄山予向”、“宾虹之玺”两方小印,被传为艺坛佳话。
  黄宾虹一生“变法”,曾四次登临泰山,最能代表其画风的是其晚年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笔下山川气势磅礴,浑厚华兹,蕴含着一种大气魄、大气象,而这与齐鲁画坛所追崇的沉雄博大、质朴浑厚有很好的契合,所以纵观山东当代画坛,不乏黄宾虹的大批追随者,像是张志民、胡应康、常朝晖、王书侠都从黄宾虹身上“获益”不少。

笔墨当随时代

  黄宾虹用个人的笔墨语言展示了他眼中的自然,摆脱了过分写实的山水写生,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笔墨体系。学习大师的笔墨语言不能亦步亦趋,当今山水画家也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笔墨体系,那需要怎么做?张志民作为山东山水画坛代表性人物,早期曾创作了《梦宾虹老人》系列山水画,足以看出他对大师黄宾虹的崇敬之情,张志民的作品笔墨浓郁酣畅、苍健雄厚,以笔呈墨渲染出的大块山石中能见到他对黄宾虹“黑密厚重”墨象的诠释与演绎,但张志民更多地借用现代艺术的构成元素,进一步强化了笔墨语言的个性化。常朝晖山水的一大特点便是对于积墨法的研习与传承,取黄宾虹笔墨中的自由奔放,却又弱化其“黑密厚重”。常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说:“前几日刚去中国美术馆看了黄宾虹大展,深受震撼,他的作品以小幅居多,画作虽小却气势逼人,这就在于他对“笔墨”的运筹帷幄,以“点”代“染”,使得画面浑厚华兹。就我自身而言,我临摹过黄宾虹的很多作品,所以自己画面的局部处理上会有他的影子,但学习黄宾虹的笔墨不意味着全面继承,最重要的是学他在笔墨语言上的开创精神,以及支撑这种精神的深厚学养。”

透过笔墨看精神

  在山东,还有一人多年来坚持研究黄宾虹的笔墨,那便是执教于山东科技大学的王书侠,他曾在《新美术》上翻看到一篇全面介绍黄宾虹及其作品的文章,被大师的艺术精神所打动,重返中国山水画创作,所以他更执著于对黄宾虹笔墨精神的探求,他认为,“黄宾虹生活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生死存亡,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志在倡导国学精华和民族精神,而如今国富民强,时代已经变化,但每个画家的使命感是相同的,从黄宾虹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厚重,甚至是带一点苦涩,那是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思考,而如今,我们同样需要唤起这种民族精神。学习黄宾虹的艺术,最重要的是学习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担当精神,他的艺术不为名与利,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这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一直以‘泰山’为母题进行创作,那是因为泰山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东西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我希望人们能从中国画的鉴赏和研究中更多的关注自我,关注民族文化。”        (刘莹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