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流行“三大件”看婚礼形式变迁
岁月里的婚礼印记
2015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结婚,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不管哪个年代,为了筹备婚礼,男女双方家庭一般都要置办几件至少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物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脸盆、镜子、木箱等简单的家居生活用品,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到现在的车子、房子和票子。几十年间,俗称的“三大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还有从坐着小推车到豪车撑场面,从在家宴请来宾到旅游胜地的豪华婚礼等婚礼形式的变迁,在印证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映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本报记者 赵清华

五六十年代:
忽略形式
简单纯朴的喜庆婚礼

受访人:王女士
结婚时间:1952年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进入过渡时期,交通不便、通信不畅通、物资匮乏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是艰苦朴素为主,即便是结婚这样的大事,也只能是花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已。
  在听到记者询问关于婚礼的记忆时,今年85岁的王女士忍不住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我和孩子他爸是一见钟情。”说到这里,王女士捂着嘴笑起来,“他当时在蒙阴县的银行里上班,距我家有100多公里远,所以,结婚前我们只见过几面。”
  在约定婚期之后,王女士的娘家人开始为她置办嫁妆:父亲买木材、找木匠做几件简单的家具,在上海当兵的哥哥特地从当地带回了床单被罩、脸盆、热水瓶等生活用品,“每一件嫁妆,都是家人给精挑细选的。因为当时,在我们当地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即使有,也没钱买。”
  “为了给我做嫁衣,母亲去市场上买来了人家手工织的‘细布’(与‘粗布’对应)和红染料。”王女士解释说,当时并没有彩色的布,做新衣服是需要自己染色。
  在她大喜日子的当天,她早早起床开始梳洗,盘头、插花、上妆,穿上母亲给新做的红嫁衣,6点钟她便美美地坐在“花轿”了。但那可不是真的花轿,而是用花被单盖上的独轮小推车,车前面由一个小伙子用绳子拉着,后面由一个小伙子推。车上的王女士既兴奋又紧张。她说,“当时我和妹妹一人坐在一边,一路摇摇晃晃的,我俩还挺紧张的,生怕掉下去让人家笑话。”娘家人抬着嫁妆紧跟在“花轿”后面,虽然没有请锣鼓队,途中不一会儿放一只鞭炮,路上也飘了不少红纸屑,也很喜庆。
  在王女士来到新家时,一群赶喜的人在家门口已经开始敲锣打鼓了,“场面非常热闹,看着还挺感动的呢!”
  跨进门槛,算是给王女士的婚礼画上了句号。没有拜天地的环节,没有交换信物的环节,也没有改口要红包的环节,而是直接与客人们开启了喜宴模式。

七八十年代:
紧赶潮流
前卫时尚的幸福婚礼

受访人:林凤霞
结婚时间:1987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恢复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生活用品 “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收音机成为炙热结婚必需品。
  50岁的林凤霞是临沂市某镇级供销社的一名退休干部,近日,她正为儿子的婚事忙活,她戴着老花镜看着一张张请帖对记者说,“如今,孩子们结婚的迎亲设宴都得提前好久来预订酒店,度蜜月出游要提前办护照,要做的事太多了,不像我们那时候那么简单喽!”
  1987年,林凤霞和镇上“首富”的儿子结婚。结婚当天,她身披一件红色缎面夹袄,一条深蓝色涤卡裤子,坐上了她的婚车。那时候,结婚用轿车刚刚开始流行,原本想为亲家省钱的父亲,熬不住母亲的念叨。“人家才不会在乎那么点钱呢!女儿就这么一个,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想让她坐马车吗?!”最后,男方家还是答应了用小轿车给女儿做婚车。
  于是,在敲锣打鼓和花炮声里,还有邻里朋友的欢呼声中,迎来了新娘林凤霞乘坐的吉普婚车。婚车一停,早已在门口等待多时的新郎官把车门打开,她踩着年糕来到新房。“过了门后,我们俩吃了一份宽心面,两个荷包蛋,就完成了所有的结婚仪式。”林阿姨说,没有双方父母的见证,没有拍一张照片,甚至连敬酒的环节都没有。“亲戚朋友们都去公公家里吃饭去了,就我们俩在新家里等着,亲朋们都散去了,我们俩才开始吃饭,真是饿疯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林凤霞略带埋怨道。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婚礼形式,虽然在如今看来,他们的婚礼特别简单纯朴,但回忆起当时坐在小轿车里的情景,林凤霞依旧感觉“特别风光”。与此同时,当时结婚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林凤霞都有,并且选了最前卫的款式。“‘大金鹿’在当时算是比较流行的,但是我们买了‘永久’牌的,它的车把是弯的,而且链条也很漂亮,走路的时候还‘铃铃铃’作响……”

2000年前后:
土豪大比拼
攀比追风的砸钱婚礼

受访人:袁虎
结婚时间:1999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变化,新人对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但是,在好多人看来给儿女举办的婚礼是否场面也是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一个面镜子,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婚礼成为砸钱的游戏。
  1999年大学毕业的袁虎,是毕婚一族。在毕业第二年,他和相恋了4年的同学刘萍步入婚姻的殿堂。
  新房是父亲给买的两层小洋楼,因为姐姐是一家装饰公司的主管,为了弟弟的婚礼,姐姐费了不少心。在装饰上,她没有使用单纯的粉刷墙面,而是采用了壁纸包装,而且墙体装饰分为两层,上面是丝绸面的软包,下面是合成板材的墙包。没有简单使用置于屋顶的吊顶,而是采用了钉在墙上的莲花壁灯。另外,地上铺了当时最时髦的花瓷砖。时到如今,再来看看袁虎的房子,应该也还算是“超级土豪”级别的。
  “单单准备好了房子,就说准备给儿子结婚,那会被别人笑话的。”袁虎的父亲说,空调、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还有家庭影院都是需要准备,而且,“不要最好,只要最贵”的思想在他们家发酵得很严重。
  与袁虎商量婚期的时候,他的父亲碰了一鼻子灰。“我们俩是想旅行结婚,就不举办什么老传统的婚礼了。”袁虎说,不过,姜还是老的辣,父亲“软磨硬泡”,最后竟然搬出祖宗来说事,于是,他们俩还是乖乖地听从了安排。最后在石家庄、日照、临沂三个地方各举办了一场婚礼,“当时是真心累啊!”
  “可能是因为父母钱袋子一下子都鼓起来了吧!他们生怕别人结婚置办得比我们好,会感觉没面子。而且在当时竞相攀比很流行,似乎越是砸钱多的婚礼越叫人看得起。”袁虎无奈地说,感觉当时的婚礼就是钱砸出来的,当然,身边也有好多同事有着和他一样的经历。

如今:
婚礼形式各异
我的地盘我做主

受访人:张雨欣
结婚时间:2010年

  进入21世纪后,昔日被贴“不靠谱”标贴的80后们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紧接着还有一大拨标榜“任性”的90后“小鲜肉”也跨入已婚行列。不再是孩子的他们,生活中更崇尚自由,说起结婚这件事,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打歌”。
  85后的张雨欣,是济南市一名媒体从业人员,十年前她与她的白马王子相爱,五年前他们俩步入婚姻殿堂,两年前,她有了她的“小白马”。
  2010年结婚的张雨欣家里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音响、空调、电脑等一件不少。“谈房子、谈票子都显得太老土了,我感觉结婚就是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张雨欣并没有太多的依赖父母,而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跟老公一起做了很多准备:挑饰品、买衣服、制定婚礼流程、宴请计划、蜜月攻略等等。“两个爸妈都已经都很辛苦了,所以结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来搞定。”
  张雨欣夫妻俩遵循传统,将婚礼定在老公的胶东老家举行。因为结婚时间距中秋节太近,所以他们就把回请娘家人的时间提前到婚礼之前。“像我们这样把回请时间提前的可能并不多见,但是考虑到大家中秋节都要回家团圆,我们只能这样了。”
  婚礼结束之后,张雨欣和老公愉快地乘上飞往普吉岛的飞机,开启了他们为期一周的海岛蜜月之旅。除了担心那里“慷慨的阳光”把皮肤晒黑外,张雨欣一路欣喜,享受着海岛度假与购物血拼的双重快乐。各类化妆品,寓意吉祥的纪念品,还有一些特色礼品都成为张雨欣的血拼对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简直太轻松了。还有那醉人的泰式按摩,那舒服的感觉到现在也忘不了。”
  “其实,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因为没房而将婚期一推再推的,我虽然理解但是不认同,在我看来,在合适的年纪遇到合适的人,做该做的事(结婚)才对,而不能限于房子、票子等外在因素。如今不也很流行裸婚的嘛!”张雨欣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