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通百节招通胆
——忆著名武术家杨松山先生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乔洪儒
杨松山先生是著名武术家,回族人,在兰州工作,祖籍济南。1985年4月来济南探亲时,我有缘与他相见,并请教武术问题,使我受益颇多,所以至今时常怀念他。他那次来济南时,曾与周子和先生来我家做客,我们合影留念。
杨先生原在国民党西北军某军任参谋长,是张治中将军的部下,起义后转业到兰州,做工程技术工作。1985年春,杨先生去北京谒见张将军夫人,张夫人督促他参加黄埔同学会。杨先生24岁时到南京比武,大会设奖30人,发奖时只有29个奖牌,得奖的杨先生当即声明他不要奖牌,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引起了冯玉祥将军的关注。因杨先生品学兼优,武术又好,冯聘他为中央国术馆副教务长,以后又去黄埔军校任武术教官,杨先生在黄埔军校共教了6期学员。他说在南京国术馆工作期间,结识了国内众多的武术名家,如孙禄堂、张占魁、姜容樵、吴鉴泉、王子平、吴俊山等,彼此很熟悉,并经常观摩他们讲拳、教拳及练拳。有一次在国术馆表演,看谁练的套路多,杨先生先后练了43套,论套路之多名列第一。
1985年4月下旬,周子和先生陪同我到杨先生的老宅去拜访。老宅在济南市西青龙街94号(今已拆迁)。周子和先生毕业于南京国术馆,与张文广、毛伯豪诸先生是同学。周与杨都是王兆林老师在济南的弟子,是同学关系;在南京国术馆一为教务长,一为学员,又是师生关系,故两人特别亲近。这次我们谈话的时间较长,听到了杨先生对武术的一些独到见解,令我印象颇深,比如:武术不能等同功夫,功夫不能尽武术之义,按惯例国外应用音译。要提倡武德,在散打中要遵守规矩,要有品德,不要像某人动手先用“摘灯笼(即挖眼睛)”,这是下流拳术;读书能提高武德。
散打是热门话题,我特别感兴趣,杨先生也谈得多些。他说散打是各种套路拳中的整学散用,全是名师给弟子留下的心得高招。散打要一手虚,一手实。虚要快,实在重。好拳师也要挨打,但在皮肉之间,后发以重拳,可致敌人不起。打拳如亲嘴,远了打不重。因此,要学一点摔跤,不怕近,近了得力。散打步法很重要,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看步法很重要。西洋拳击、击剑均为固定步法,以弹跳进退,武术这一点有不足,进退慢。
杨先生强调散打要随机应变,见景生情。想打哪里就打哪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能看到对方有许多空隙可乘、可打。接着他与周子和先生对手,示范给我看。杨先生招招中的,周子和先生暗中谦让,非常精彩。
杨先生1985年来济南是最后一次。“文革”后他多次来济南探亲,每来济都约我相谈,我对杨先生非常敬仰,以师礼尊之。我对杨先生总的印象是高个儿,高鼻梁,两眼炯炯有神,或坐或立,身正腰直,有军人气质,身体略瘦,但精神矍铄,谈吐高雅,不像行伍之人,步履稳健。虽冬季亦不着棉衣。对武术见多识广,博学强记。学生众多,星散于全国各地。1985年春他先去北京,然后去沈阳、大连、烟台、青岛、泰安等地,最后来济驻足,沿途均由他的学生接待。杨先生的人缘好,师徒情谊深,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济南回民小区南大寺设有少数民族武术社,杨松山先生参观后题了对联:“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他强调练武要有胆识,也要具备高尚的武德,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展示了杨先生出众的文采。杨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一次他向我介绍管子的养生方法是“斯之”,这是1985年4月的事。他回兰州后又复信更正为“肆之”,可见其做学问的认真态度。他说“肆之”是随意、随便的意思,这是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来信的时间是1985年6月30日,他说自济南回兰州后即闹胃肠病,一直不愈。就在这一年的11月22日,突发心梗辞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