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柏庄
2015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日照柏庄
  柏庄院墙
   □潘维建
  在日照市莒县东北部的桑园镇,有个小山村叫柏庄,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像许多古村落一样,柏庄以其独特的文化符码向人们昭示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柏庄周围群山环绕,其东北方向有石崮山,此山又名九鼎莲花山,九座山头相拱,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石崮山右侧矗立着一座小山,名小石崮山。东边有风景秀丽的宝珠山和逶迤连绵的没头山。这些山或山势陡峻,或山势平缓,山上树木林立,植被茂盛,好似环绕柏庄的一道绿色屏障。西南有一条大河名袁公河,这是沭河在莒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其源头在五莲县境内的青山,流经桑园镇全境,蜿蜒曲折,犹如一条玉带缠绕在山山岭岭间。柏庄依偎在青山绿水间,静若处子,安闲自在,默默地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柏庄的古有着多方面的表现,首先是表现在建筑风貌上。柏庄附近的山上出产一种红色岩石,村民们对这种红色岩石情有独钟,他们将其开凿出来,稍作加工,就成为很好的建筑材料,用于建房砌墙。据统计,柏庄90%以上的房屋是用这种红岩垒砌而成,是鲁东南少见的红石部落村庄,现有红石院落182处,红石街道3条,红石小巷20多条,另外还有石碾石磨等生活用具。柏庄的地下就是这种红色岩石,有的直接裸露在外面,而那些房屋就以红色岩石为地基建造,很是牢固,现存最古老的红石院落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些红石房屋院墙坚固、朴拙、美观、大方、自然,既显示了柏庄人的聪明才智,也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景观。走在柏庄的街巷里,阳光斜斜地照射在红石院落和红石路面上,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那种原始的韵味让人悠然遐想。
  柏庄的古也表现在其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上。在桑园镇境内,分布着许多文化遗址,柏庄村南边百米处有一处遗址,叫柏庄遗址,属东周文化遗存,曾出土有泥质灰陶板瓦、夹砂灰陶绳纹鬲残片等。紧邻柏庄南部的寨村西约五十米处,有一处遗址叫寨遗址,据判断,该遗址属龙山文化时期,近年来在此遗址上出土过较多的夹砂红陶足鼎、夹砂黑陶罐口沿以及石铲等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用具。漫步在这些遗址上,俯身捡起一片残破的古陶片,拂去上面的尘土,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追溯柏庄的建村历史,要到600年前的明朝初期。据《桑园乡志》记载,明朝初期,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胡、葛两氏从今五莲县街头镇泥峪子村前来此地建村,“因见此地有一株大柏树,故名为柏庄。”又说柏庄原名北庄。柏庄建村之初位于一条小河的北岸,柏庄的祖先们在小河南岸栽植了一片柏树。后来村子不断扩展,越过小河,占据了南岸。村民们认为“北庄”这个村名已经不能涵盖他们村子的规模,必须另外起一个村名,这时,小河南岸的那片柏树已经长大,并蔚然成林,村民们出于对柏树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希望柏树能给他们带来好运,遂将村子更名为柏庄,“柏”、“北”两字莒地发音相同。
  柏庄的古,同时还古在那些与山水相伴而生的古老的传说故事上。据说,宝珠山原来叫宝猪山。许多年前,山下某村中一个小伙子靠种地和打柴为生,生活贫困,村里像他这样的贫穷人家还有很多。有一年大旱,庄稼歉收,村人们的生活眼看着无以为继。一日,小伙子上山打柴,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赠送给小伙子一个小猪形状的储钱罐,告诉他,只要敲击小猪储钱罐,就会从小猪的肚子里掉出金银元宝,借此可以度过荒年。小伙子将小猪储钱罐拿回家,敲击后,果然从小猪肚子里掉出一些金元宝,小伙子没有自己独享,而是分送给村里和他一样贫穷的人家。村里的财主知道后,很想得到这个小猪储钱罐,就命人将其偷到手,他使劲儿敲击小猪储钱罐,希望能得到大批金元宝,差点儿把储钱罐敲碎,结果,小猪储钱罐摇身一变,变成一头大肥猪,大肥猪吼叫一声,撒腿跑到山上去,不见了踪影。小伙子和村民们听说后,赶紧上山去寻找,可是,除了在山坡上发现一些猪蹄印外,连大肥猪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从此,人们便把这座山叫做宝猪山。后来,人们在山上发现那些松菇黄灿灿银亮亮的,就如同从小猪储钱罐里掉落下来的金银元宝,它们既可食用,又能卖钱,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于是,大家就把宝猪山改叫宝珠山。
  位于柏庄西南的袁公河则与历史人物袁绍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袁公水东出清山,寻坤维而注沭。”袁公水就是袁公河。东汉末年,统治青、冀、幽、并四州的军阀袁绍被汉献帝册封为太尉兼大将军,位居“三公”之列,因此史书上多次称袁绍为公。据史料推断,当时的桑园应属青州,在袁绍的治域之内。《后汉书·袁绍传》载:“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据说,袁绍曾发动百姓治理过袁公河,使当地百姓从中受益,人们为了纪念袁绍,遂将这条河改名为袁公河。
  柏庄的古还体现在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中。走进柏庄,就会感受到生活的舒缓和悠然。街巷幽深,村庄静谧,一段石墙下,上了年纪的男人们依墙而坐,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紧不慢地吸着旱烟,谈古说今。屋角处,矮墙边,妇女们或凑在一起绣花,或推磨推碾,将纯净的粮食用古老的方式加工成可口的饭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粮食的原汁原味。夕阳余晖里,三两乡邻围桌而坐,一边细细品咂水酒的滋味,一边叙说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人们还在延续着某些古老的生活方式,老少怡然,安静祥和。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慢生活的轻松和美好。
  谁能想到,就是柏庄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居然会成为鲁东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白色恐怖时期,革命先辈宋延琴等人就曾在柏庄一带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同志的儿子王杰也在这里参加革命活动。作为鲁东南一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中共鲁东南特委、中共莒县县委、八路军山东抗日纵队二支队曾移驻柏庄,就连国民党莒县政府也把柏庄作为自己的临时落脚点。八路军鲁东南特委抗大一分校从沂水移驻柏庄附近的上疃村,并在此举办了多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影响了上疃、柏庄等周边地区一大批进步青年。1947年,由于国民党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我党的主要金融机构北海银行一部辗转来到柏庄,并在此开机印制钞票——北海币,为革命提供资金支持。走在柏庄的街巷中,细细寻觅当年革命先辈在此活动的痕迹,一座房屋、一条小巷、一段残墙,乃至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印记。
  古韵柏庄,柏庄古韵;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