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撕书纪念毕业?
2015年07月0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若有所思】
□陈心想
有哲人说,事实比想象更离奇。近来发现了一个原来想不到的现象:高中毕业生高考前撕书,犹如漫天飞雪,不免令人震撼心惊。撕书,不知从何时起,成了一种毕业仪式。
我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到博士,从国内到国外,毕业过六次了,但从来未曾经历过撕书这样的毕业仪式。通常是把用过的书收拾起来、放好,时不时还会翻翻看看,有时候是为了看一篇文章,有时候是为了看看某个数学公式,还有时候是作为对往事的怀想、对故友的思念。总之,这个书堆越积越多,看着都有一种莫名的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之感。如果说曾经历过因某阶段考试终于有一种解脱感而把书“扔”到了一边,那也是仅有的一次,大学四级考试过关后,不少同学以一种决绝的心态把所有的英语书全处理掉了,似乎今生再也不用碰英语了。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还是把这些书捡了回来,继续考六级、考研究生,甚至后来考博士,我还出了国,似乎注定一辈子离不开英语了。
我实在是落伍了,不仅如今拒用微信,而且喜欢把多年的旧书笔记都保存着,国内的虽然带来的少,但能保存着的,都争取拜托家人帮我保存着。赴美后在身边的书籍笔记即使搬家多次,也舍不得扔掉,仿佛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其承载着许多的过去。我往往在看到这些“古董”时想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经常向学生提到的“敬惜字纸”。这种“敬惜字纸”是受到他的老祖母的影响,也是以前人们对字纸的普遍态度。故而我很困惑,为什么那些学子会把伴随自己美好青春的书本都撕掉?
是的,有人说这是一种压抑很久之后的发泄。这不是没有道理。而正是这样的道理才更让人不安。为什么我们的学子们会这么压抑?答案当然是这么多年都是为了“高考”。抛离了兴趣和心智健康发展的教育,怎能不让这些青春学子压抑愤懑呢!这样的话,即使上了大学,拿起大学的新课本,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还会回来吗?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我弟弟说,这个孩子把英语课本、学习材料都带给他了,有些还新着呢,丝毫没有翻动的痕迹。因为我弟弟,才让这些书没有被撕。就是说,撕书不仅是高中毕业生的毕业仪式,也蔓延到了大学生。而专业课的书,他一本都没留。难道对这些书一点情感都没有,即使以后真的用不着了?我之前曾多次劝他读点书,都是大学生了,大学期间不能不读几本书吧?他四年下来的读书状态是让人极为失望的,而事实似乎也告诉我们,这是颇为普遍的现象。
以漫天飞雪之势撕书的学子们到了大学以后,还可以期待他们能有读书的兴趣吗?真是不敢想象。美国学生从小开始就非常重视阅读,而且教材可以一届一届接着用,在公立学校教材是公共财产,自然也不会发生集体撕书这种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我们对教材和复习资料就不能有个理性的处理吗?比如,如果自己不想保留了,不愿意睹物思情勾起不敢回首的高考学习岁月,把书送给亲戚朋友也好,或者学校专门收购,另作他用。美国公立中小学教材上届用了下届用,沿用数年,大学每到毕业季就有专门机构收购教材,待新生开学卖给新生。因为新书非常贵,这样让新生老生都获益。把那么多书本都撕掉,是多么大的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以撕书为毕业仪式的现象会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表达着这个时代的人们对读书的态度,并以传染的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带来很不好的影响。我们这个敬惜字纸的民族怎么到今天竟然对书本如此不敬!
我们的学校通常缺少庄重的毕业仪式,而学生自己却创造了以撕书为仪式的毕业告别礼,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事情。我小学毕业没有毕业证,那时候没有发毕业证之说,更没有什么毕业典礼;初中毕业了,老师问要不要毕业证,交一块钱即可,上面的成绩是老师随时随手乱填的;中师之后才有了正规毕业证,但似乎没有毕业典礼。美国即使幼儿园毕业,孩子们都有个仪式,更不要说大学了。
庄重的仪式自有其功能,它传达着一种意义和态度。撕书的毕业告别礼是一种嘲弄、一种揶揄、一种讽刺,总之,不是庄重,更不典雅。它不应该发生在校园里,发生在青少年学子身上。虽然可以说错不在他们,但他们的做法确实错了。好的仪式激励着人们走好前方的路,把前路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而不是把人生整段忘掉。其实告别不了,过去在我们身上如影随形,直到未来。
(本文作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