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殡葬陋俗需政府引导
2016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波

  清明节刚刚过去,但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却无穷无尽,再一次引发公众的争论。
  毋庸置疑,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死后于何处安葬,如今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生者的一大困扰。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巨大,特别是城市人口激增,而可供利用的殡葬墓区却越发捉襟见肘。如果人人都依照过去的殡葬习惯,寻找一块儿合适的墓穴长眠,不用经过精密计算,闭上眼想想就知道这得需要占据多少土地资源。惊人的需求之下,城市墓地的开发堪比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市民因买不起一块儿墓穴而黯然神伤,凄凉之中不禁哀叹“死无葬身之地”,成为现实的尴尬。
  人死之后得一席之地安眠,是老百姓生命之灯即将熄灭之际最起码的要求,更是文明程度社会人文关怀的体现。但随着现实供求矛盾的不断凸显,殡葬习俗的变革也日益迫切。多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殡葬的方式也逐渐被公众所认识和接受。但在生态殡葬的改革过程中,公墓改革的步伐显然远远落后于公众的期望,政府职能部门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到位。“公益生态殡葬”模式如果想引领殡葬理念之先,开殡葬风气之先,着实带领市民移风易俗,还需要政府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更加优惠,更加齐备,更加给力。仅仅依靠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进行殡葬风俗改革,是很难在一时之间达到理想效果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