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十尊石佛的前世今生
2018年0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令人震撼的十尊石佛。
  石佛下莲座上的题记文字。
     副刊专栏“灵岩心语”刊登长清本地知名作家、散文家的写景、记人、忆事、抒怀,推出一些名家专栏,尤其欢迎那些关乎长清美丽山水、人文情怀、乡土气息浓厚的用心之作,歌咏长清山水之美,走笔长清街头坊间。同时,为了鼓励新人,副刊还将择优刊登长清本地高中初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投稿。
  本栏目由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水长清牌矿泉水赞助,感谢该单位对长清乡土文化传播的鼎力支持。
  投稿邮箱:qlwbjrcq@163.com。
  □文/片 赵福平

  孝堂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境内,建于山顶之上的汉石室是我国最古老的房屋建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前些日子,笔者和著名摄影家曹建民先生到这里采风时发现,孝堂山上整个汉石室院落变得整洁漂亮了。让人感到特别惊喜的是,在院落西边下沉的空间内,竟然出现了十尊石佛。
  这十尊石佛南北一字排开,位西面东,整齐地站立在文保部门为其搭建的棚子内,一眼看上去令人感到新奇和震撼。所有的佛像雕刻精美,但粗细不一,高矮不同,最高的有2.16米,最矮的约2.03米。有的面带微笑,有的诙谐风趣,有的平静端庄。而手臂的姿态更是千差万别,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托器物,有的手心向前,有的两手相挽,全然不像我们平时见到的佛像双腿盘坐表情单一样。所有的石像均为整身,站立在莲花底座上。
  石像全披袈裟,但艺术造型较为呆板、臃肿,面部多样的神态好似不是佛像,而像生活中的人们一样,普通而又平常,有的脑袋竟然扭向了一侧,还有的竟然出现了驼背和歪脖,但所有佛像的耳朵基本类似,都是长耳阔耳。
  在四尊石佛下部莲座的中间位置刻有题记文字,面积约有两三个巴掌大小。其中一方记有“长清县第二乡下巴店董七婆施力一贯、管大婆施力五百文、王小三郎施力五百文、陈大翁施力一百文”等记载,另一方题记刻有长清县第二乡下巴店开生热药铺的人员施力佛像一尊的记载,时间为“承安五年八月”。另外两方题记的年代为“大安元年”的十月和十一月。
  综合四方题记的文字信息分析,大安元年为金卫绍王完颜永济的年号,也就是公元1209年,承安五年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也就是公元1200年,几尊佛像的雕刻时间相差9年之多,十尊佛像的雕刻制作时段相互间隔的就可能更长。从题记内容及所有佛像的外观来看,这些石像应为人们对救命疗伤古代医生的颂扬依托,也可理解为一种“药佛”文化,甚至说这些石佛就是当时古代医生具体形象的真实再现。
  那这些制作于金代已有800多年历史的石佛像是从哪儿来的呢?
  位于孝里镇下巴办事处的高庄村原先有座十佛殿,殿中供奉的就是上述十尊石佛。上世纪60年代“文革”中,十佛被砸,佛殿被拆,佛像被埋入地下,而在殿址原处盖起了大队部也就是后来的村委会。2002年,大峰山风景区的管理方得知这一讯息后,便同村里一起把这十尊石佛挖了出来,运往大峰山风景区,安放在一块空地上,让游客观览。景区的这一做法虽然可以使人们了解认识当地的历史文化,但出土的佛像任由日晒雨淋,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却也是实际情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长清区文物局按照有关文物保护的要求,将十尊石佛运入城区的大成殿内存放起来。
  考虑到“属地处置”的惯例,文保部门于2015年在孝堂山院西位置,修建起专用敞篷,把拦腰砸断及部分损毁较重的佛像进行粘合修复,配上精美的大理石底座后,这十尊石佛像就比较完整地伫立在游客眼前。
  据长清区文物局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韩特先生介绍,孝堂山实际上已经成了一处石质文物博物馆。除汉石室及十尊石佛外,全区别处没法就地保护的不少石质古代艺术品也陆续汇聚到这里,之所以有这样的初衷,主要是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分享长清区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精美的艺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