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幼生活在烟台这个海滨城市,对于历史的沧桑没有太多印象。如果讲烟台有什么古迹,就是小蓬莱了,但上不知能否到元朝,面积不过几亩地。直到我到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才真正感到历史的震撼,真正对历史有了一点理解。 交河故城离吐鲁番不远,笔者1994年出差到吐鲁番,闲暇时业务单位的经理叫司机开车拉我到附近转转。司机就说“我们到交河故城看看吧。”我没有任何印象,随他去了。车子在戈壁上的公路左摇右晃,满眼望不尽的苍凉大漠。忽然戈壁上出现了一列胡杨林,随之一条河流出现在眼前。车子随河一转,交河故城到了。 从外边看就是一道黄土组成的峭壁,上边有交河故城的牌子。但峭壁的两侧都有河水奔淌,在牌子前两股汇成一条,就是来时看到的河流。看了示图才知交河故城本身就是建在河流中间的岛上,河流从北流过来至此分成两叉到城南又汇集成一条,所谓“交河”以此得名。 城南的峭壁就是入口,我们沿通道爬上两三米高的南门,中间还拐了好几道弯。穿过黄土与粗木混合的城门框,眼前豁然开朗,极目望去,到处都是高高低低的建筑,满眼皆是残垣断壁。信步走入入城的大路,这是很宽的南北路,上边用砖铺就。大路将城池分为东西两部分,路尽头的北端还有一片宏伟的建筑,这样交河故城这片“河中的叶子”被分成了东、西、北大致相等的三部分。 这里的道路两侧都竖立着高墙,道路下洼,高墙上竖形成对比,感觉人在道上行走很压抑,其实这正是唐朝时城坊建筑的特征——沿道路建高墙,墙上无窗,以道路分隔建筑为“坊”,对外独成防御体系,对内则成单独的生活区域。交河故城的建筑很有特点,就是从地表下挖四面成墙,再用生土坯或砖加高墙壁,形成了半地下的建筑。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没有顶,墙壁窗框都在,但都是裸露向天空。 沿大道北行百十米路东有一个比较宏大的建筑,这是我目测城中唯一的一栋有房顶的建筑,是一个跨度为十几米的,四面有门的大厅。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大厅没有一根柱子,完全是四面墙向上用土坯迭次盖成圆顶,历经千年房顶不塌,也是奇迹。这是当时的官署,应当算议事厅吧,四面墙上还有放蜡烛的墙洞,清晰地留着油烟熏黑的痕迹。再向东走百十米就是东门,此门有3米宽,向下一望,三十几米高的悬崖峭壁,90度的耸立着。峭壁下就是湍急的河流。放眼望去城边都是这样的地貌,只是城东相对较低。 一直不明白,像这样的地形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一个无法逾越额天险,交河故城却在历史上数度被攻占,几次毁于战火,直至最后一次完全被毁,再无人居住。真是应了那句“世上无攻不破的堡垒”的古谚吗? 大路西边是居民区,房屋都很小,有一间房屋除了屋顶不在,四面墙都完好无损墙的顶端还有木杆横梁。在它的灶旁赫然看到一个草帘半埋在沙子里,边缘上清晰地留有被火燎过的痕迹,看上去不算旧,好像昨天还用过。我就被默然震惊了,你能想象一个草帘躺在这里度过了六百年吗?能想象六百年人类更替了多少代吗?我从没有感到历史是如此之近!生命是如此之短! 此后的游历,都是在这种感慨和震惊中进行的,后边的寺院看到了毫无保护的泥塑神像,色彩依旧鲜艳,走到城北的尽头又听到河水声,我坐在不知是哪家的门口,夕阳西下,我在天涯,与几百上千年前的历史交流,潸然泪下! 文/曹洪涛
|